听说
明天晚上七点
穆阳镇又有大动静哦!
除了赶墟踩街、猜灯谜...
元宵佳节
穆阳还有个民俗活动——烧火塔
等着大家去打卡哦~
届时
家家户户
会拣一些破砖碎瓦
在自家门前叠成塔
在中间放入木材并点燃
来表达过年的喜悦
以此驱赶霉运
祝福生活像圣塔火焰一样红红火火
也寓意来年家中兴旺
此外
还有舞龙队伍绕着火塔穿街过村
进行表演
把最美好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新日初始
上元节至
让我们共赴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
点燃传统文化的火焰
感受最地道的穆阳年味
快叫上亲朋好友
一起来看烧火塔
喜闹元宵!
穆阳元宵烧火塔的来历
01
烧火塔是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在全国各地都有,名称略有不同,如烧火节、烧火堆、烧火塔、烧火树等等。它的表现形式的核心是烧一堆火,人们围着这堆火,不同地方的人干着不一样的活,直到心疼柴火烧得太多时才结束。
各地形成的烧火节日大多选择在中秋节,唯独穆阳是在正月十五。在这一天晚上,人们欢度元宵节,伴随这一天的结束,年就成为过去式了。人们搬出了收藏了一年之久的各种奇形怪状的木柴,这些木柴或扭曲或瘿瘤,难以劈成可塞入灶膛的小块,但特别耐烧,这些不成材的木头能够参加这种盛大的传统活动,正是得其所哉。余下的炭火,取一点塞入自家灶膛,据说来年养的猪可以叫大壮。
烧火塔的起源五花八门,就像著名的烂柯传说,至少有一千个版本在祖国大地上世代流传,各种版本的区别只不过是换个主角、换个地点,或者再换个神仙配角。而穆阳烧火塔的源起则极富地方特色。
历史上的穆阳经常遭受山匪的骚扰。穆阳虽偏处福安西部,却是水陆枢纽,商业发达,最为富裕,因此成为山匪觊觎的传统对象。
隆庆五年(1571年),缪一凤弃官归里。也是这一年,他父亲缪催所开的银矿被朝廷封禁。此前为开银矿修缮的牛岭古道,方便了行人,也方便了山匪。有一年,山匪驻扎穆阳城外山头,先行派了十余人趁夜潜入穆阳棋盘头踩点,目标即为大厅堂。但一入棋盘头即被发现。
缪一凤对付山匪十分有经验,接到家丁的报告,顾虑人手不足,沉吟了一会,计上心来,就吩咐家丁将所有人召集起来,把能找到的凳子全部找来,人手一凳,每只凳脚绑上一只火把,然后在棋盘头的巷弄里巡行。
缪一凤让家丁去通知民众,将棋盘头所有巷弄坊门落锁。山匪在错综复杂的巷弄中左冲右突,不久全部被擒。
山头上的山匪见山下火把星星点点,犹如长龙,又见人声鼎沸,久久不见同伙回来,知大事不妙,就赶紧撤回了。事后了解到是大名鼎鼎的缪一凤在指挥这一切,于是山匪们相诫穆阳有丁阳公不可入。
万历八年(1580年)十月,缪一凤辞世。
万历时期,穆阳逐渐发展成福安三大集市之一,更加富裕,越发引起了山匪的觊觎。当听说缪一凤已死,山匪就洗劫了缪家。因为承平已久,缪家防范松懈,才遭了此难。当时缪一凤的好友张崶为州守,派了大量官兵剿了山匪,捕获了几个匪首。作为事主的缪一凤长子缪邦棘却极力恳求有司宽免他们。遭此一劫,缪家财产十成剩不到三成。
越后数年,闽北又发山寇。某年正月元宵日,山匪又准备在这个喜庆之夜,人们疏于防范之时,劫掠穆阳。受过缪家恩惠的匪首派人送信给缪邦棘,大意是元宵夜半欲访穆阳,望缪公门前堆火为记,庶无惊扰缪家之虞云云。
缪邦棘见信大惊失色,心想山匪抢劫穆阳,富裕之家尽受荼毒,其心何忍,况且仅免己一家,无知民众岂能不多想?
随后心生一计,吩咐召集祠堂父老,说明了情况,当即派了一些祠众敲锣巡行全村,要求家家户户入夜后在家门口堆火守夜。
元宵夜半,山匪到达穆阳,见到家家门口都有燃起的火堆,匪首思忖半天,叹道:缪公用心良苦!随后示意手下撤退。
此后,穆阳民众为防范山匪,沿北山修筑了城墙,成为后路的屏障,派人驻守预警。这样一来,穆阳三都前有穆水护城,后有城墙屏障,固若金汤,易守难攻。
后来,每年元宵节都会堆火,不断添加木柴,形成塔状,这样元宵节“烧火塔”就成为习俗流传下来。
元宵节是全家又一次团聚一起守夜、邻里互动交流的节日,因此后世又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
穆阳地属离方,火星旺,传说火焰山的火星岩一动,村里便要遭回禄,事实上每年都有房屋遭回禄。元宵节举火,也寓意着年初已红红火火地烧过了,来年总不会再烧了吧,表达了穆阳民众最纯朴的意愿。
元宵节过后,便是新的一年,又要开始劳作,民众便又赋予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意义,同时又有庆祝往年平安顺遂的喜乐。
(注:穆阳元宵烧火塔的来历为穆水布衣供稿,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谬误,敬请指正。)
来源:好穆阳、穆水布衣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王雯秋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