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闽东”候选人物]陈清——“欣业”之光 烛照他人
发布时间:2009年01月05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09-01-05 14:54:28
 

陈清在起草房产租赁合同书。

      推荐理由:因患小儿麻痹,在他二个月大的时候,右腿就畸形了。坚强的他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勇敢的面对自身的残疾,还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在自身奋发向上的同时,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在事业刚起步的艰难时期,还是在资金周转不灵的困难期,他总是不遗余力的帮助那些陷入困境的残疾人士;当看到很多残疾人士因自身的缺陷而难以立足社会时,他感同身受,主动招收残疾人为自己公司的员工,这样的举动在福安市是极为少数的。

    “我也是残疾人,他们的苦我懂,我只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于自己的多年来的坚持,福安欣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清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对残疾人士的深厚情义。

    “他们之苦我能懂”

    “慢点走啊,路上骑车注意安全啊。”距正常营业结束时间还有一个多小时,上晚班的雷发梅临时有事,她的老板陈清就让其先下班。协同雷发梅关了公司的门面,看着她骑着电动车远去后,陈清才迈着不太灵便的脚步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继续忙碌。

    雷发梅是欣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新员工,上岗才四个月。不过在这家公司,她早已做得是得心应手,而这种感觉对于从小脊柱弯曲的她来说从来没有过。由于脊柱变形,雷发梅从小身材就与旁人有异,而她高中毕业后的求职之路,也走得比正常人曲折和屈辱的多。“从高中毕业到现在,我先后找了十几份工作,每次他们都是用很嫌弃的语气说,我们不招你这样的,那种感觉太难受了。”每当歧视的目光落到她隆起的后背上,雷发梅都有着强烈的耻辱感。遭遇多次拒绝后,一气之下,她回家养猪了。“要不是最近我们家资金比较紧张,眼看着就没钱给猪买饲料,我根本不会再出来尝试找工作。”对于那一次次残忍的拒绝,雷发梅而今说起仍心有余悸。

    不过这一次,她很幸运,在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介绍下,雷发梅找到了“欣业”,很快成为了陈清公司的员工。在一共只有10名员工的“欣业”中,像她这样的残疾员工就有4名。在这,雷发梅感觉到自己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陈清给予了残疾员工更多的照顾和关心,这让她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也充满了感激。

    “陈清是第一个不嫌弃我的老板,他不仅帮助了公司里的4名残疾员工,多年来,他也帮助了很多残疾人找到了工作,让我们的人生得以改变,他的恩情我们会永远铭记心中。”讲着讲着,雷发梅眼里忍不住有了泪光闪烁,“前不久,我们家缺乏养猪的资金,很多精心喂养的母猪都只能忍痛卖掉,为这,我上班时也总走神。老板得知我的情况后,不但没责怪我因私事影响工作,还在自身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二话不说就借了我3万元,这让我怎么不感动呢?老板不仅对我好,对其他残疾朋友也一样,在我们尝尽残疾所带来的艰难时,是他给了我们生命一份温暖和希望。”

    对于这些残疾朋友的感激之情,陈清羞涩的搓了搓手,显得有些不安:“我也是残疾人,所以他们的苦我懂,我只是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也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不值得他们一直记着。”

 陈清和他的欣业房产经纪公司。

    勤奋工作却屡遭排挤

    还在襁褓之中时,陈清便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右腿畸形。这让他日后的人生比正常人多了许多艰辛。“小时候去上学,后面总跟着一串的小学生,都在喊着‘瘸脚、瘸脚’,在学校里也经常被同学欺负,有一段时间甚至都不想去上学。”由于残疾,陈清自小就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歧视和街坊的指指点点,所幸的是他拥有一对好父母,而且成长历程中从不缺乏关爱他的好老师,因此童年对陈清而言还不算太阴霾。但中专毕业后,陈清真正面临了来自人生的考验。

    1988年,陈清从农校毕业,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他却一再的碰壁,“我该何去何从?”这个残疾孩子的心里充满了迷茫。

    “当时我只要看到招人就都去试一试,不过每位老板看到我的样子都摇头说我不合适。”作为一名残疾人,求职的过程比正常人多了太多的辛酸,回忆起那个时期,爱笑的陈清神情不免有些黯然,“我还记得有一次一个按摩厂招工,大概招三十个人左右,我心想招这么多人我应该是有希望的,于是我就走了很远的路去参加面试。可是从头到尾按摩厂的老板都不理会我,就带着其他参加面试的人去参观工厂,我咬牙跟上,我要告诉他我会比别人更加努力的干活。”那一天,所有参加面试的人都被录用了,而陈清在那家按摩厂待到天黑,却只得到按摩厂老板一句冷冰冰的话语:“你这个残疾人回去吧。”回家的路很长,站了一天的陈清忍着腿部的疼痛慢慢的走回家。那段路走了多久他已经忘了,但一路上沮丧、羞愤、茫然的心情却让他多年后想起仍唏嘘不已。

    “没关系,你就在家里,我们养你。”看着儿子一次次失望而归,陈清的父母不忍他委屈,不止一次地这样告诉陈清。陈清是独子,身体的残疾加上从小的乖巧懂事,让父母对他尤为疼惜。虽然家境殷实,可是倔强的陈清并不愿意依附父母生活,他相信他可以凭双手养活自己。

    多次失败后,不服输的陈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电机厂组装零部件。他很珍惜这份工作,比其他工友都多付出了许多努力,由于按件计费,第二个月,他的工资就超过了他所在工作组的组长。见到陈清的勤奋后,电机厂的老板对这个残疾员工刮目相看,多次公开表扬他。得到老板肯定的陈清,对待工作又多了几分干劲,但就在他以为自己能在电机厂长久工作的时候,却遭到来自工友的排挤。“一个残疾人,却比他们正常人拿的工资更多,一些工友感到不平衡也挺正常的。”遭遇到排挤的陈清不久后就辞了职,由于勤奋肯干,再找工作对陈清来说已经不那么难,可没想到同样的问题却在以后几年一直困扰着他。1988年到1992年,他先后换了十多份工作,每一份工作都以工友的嫉妒排挤而告终。

    职业所发展成有限公司

    1992年,陈清在一家职业介绍所找到了一份文职工作,不同于以往的体力活,轻松的工作让他做的很开心。没过多久,他的老板准备将介绍所转盘,于是陈清就接手了这家介绍所。

    刚起步由于缺乏资金,因此接待客人、写广告词、贴广告等都是陈清一手包办。白天工作,晚上下了班就挨街贴广告,常人看起来辛苦的事陈清却做的兴趣盎然。“每天工作我都挺高兴的,比起我以前工作,这可轻松太多了。”

    一如既往的勤奋让陈清的职业介绍所生意越来越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介绍也渐渐得不再吃香,头脑活络的他又嗅到了房屋租赁的商机,在业务中添加入了房屋租赁这项,成为福安早批的房屋中介。不过房屋租赁业务比职业介绍来的辛苦的多,每天需带着客人看房,往往要来回爬十数趟楼梯,一天下来,陈清的腿每每疼痛非常。

    “腿疼点也就算了,可由于不太灵便,经常引起客户的不满,有时去晚了一步,还让别的中介公司抢了生意。”介入房屋租赁业务初期,陈清遇到了诸多困难,最终他都凭借着坚韧和诚心克服了,如今,当初的职业介绍所也已换成了“欣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2005年陈清考取了省房地产经纪资格证后,又将公司业务扩大到房产买卖、代表房屋“两权证”等领域,并且还在福安业内率先退出了视频看房服务,将看房程序大大简化。这一切都让陈清尤为自豪,它证明了残疾人并不比正常人差。

 陈清热情为每一位顾客服务。

    再苦再累也不裁员

    只要有空,陈清的妻子林细梅都会到公司来帮忙,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公司的两名残疾员工有事需回家几个月,而陈清坚持将岗位为他们保留着,因此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林细梅更是几乎每天都来公司为陈清搭把手。

    2002年,当丈夫和她商量着想和残联合作,招收一些残疾员工时,林细梅有些吃惊。“残疾人毕竟不比正常人,有些工作也难以胜任,听他说要招收残疾员工,我还是有些担心。”可陈清的一番话,让林细梅接受了他的提议。“这几年的职业介绍中,你也看到了残疾人找工作有多么不容易,有的找了六七次也没能找的到。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残疾人找工作的辛苦我最清楚,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只要不聋不哑,像是接待、文职等岗位他们都适合,而且我相信残疾人做的也不会比正常人差。”听到陈清这样的坚持,林细梅也不再担心,自那以后,“欣业”开始主动招收残疾人为公司员工,而这样的举动在当时的福安市是极为少见的。

    而今陈清的公司共有十名员工,其中四名是残疾人士。不过早在2002年前,陈清就帮助过不少残疾人渡过了人生中的难关。从开职业介绍所开始,近二十年来,他总能遇到前来找工作的残疾人。每一次只要有残疾人找上门来,他都会拖着不便的腿脚亲自一家家一遍遍地为他们联系。有些残疾人从农村而来,在城里没有落脚的地点,陈清就把自己办公室腾出来,让他们晚上睡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连三餐陈清也为这些农村残疾朋友提供好。

    “如今在金融风暴的影响下,福安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我们的公司经营状态也不佳。不过老板总让自己的员工们不要担心,他保证公司不裁员,也不会减少我们的工资。而为保持公司的经营,他自己却四处奔波开辟业务,每晚都要11点左右才带着疲惫的身影回家。”告辞陈清之前,雷发梅再次对记者表示他们对陈清有着太多的感激,雷发梅还告诉记者,在欣业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是她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步出陈清的公司,回头看着这些身残志坚的人们,恍然明白,也许正是这些残疾员工们脸庞上的自信,就是陈清的欣慰所在。

    记者手记:身残志坚的案例并不少,不过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总是让我们动容。几乎每一位残疾人的成长都充满着自己才懂的辛酸和艰辛,因小儿麻痹症落下腿部残疾的陈清也一样。承受着身体的痛楚和旁人异样的目光,他用坚强和乐观走过人生的阴霾,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事业和幸福,这已经值得赞赏。而他在自强不息奋斗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周围的残疾朋友,为他们原本暗淡的人生点亮一盏温暖和希望之灯,这一份情义,更是让我们感动。

    “身体可以残疾,心灵却不能因此残废。”这是陈清在采访中一直提到的一句话。的确,他的心灵不但健康,而且还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我们希望通过他能鼓励到更多的残疾朋友,相信残缺的身躯一样可以创造完满的人生。 (记者 蓝青/文 周邦在/图)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