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如春天食之契约,等待福安吃货们去品尝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04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2-04-04 10:08:55


“寒食雨传百五日,花信风来廿四春。”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是福安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逢清明前后,家家户户或上山祭祖扫墓;或郊外踏青;或忙碌着做各种清明美食。福安人讲究“不时不食”,而清明犹如一场春天食之契约,等待吃货们去品尝丰富多样的春之味。


继光饼 



  福安民谚有云 “清明吃墓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吃祭墓饼。


 吃“墓饼”是福安民间的习俗。在清明节去扫墓期间,每一户上山扫墓的人家都会挑着两三个袋子或者箩筐到墓地,里面装着满满的 “墓饼”。“墓饼”,主要是 “继光饼” 简称 “光饼”。清代施鸿保《闽杂记》所载:“明朝总兵戚继光为平定福建沿海一带的倭寇而制作的一种以备行军食用的干粮,后来演化成老百姓对戚公抗倭卫国英雄行为的一种尊崇和怀念的象征。”祭祀结束,坟头上便开始派 “墓饼”。孩子们奔跑着到各家墓地讨 “墓饼””,每个孩子手里都能拿到两三块“光饼”。讨 “墓饼”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老人家说,谁家的墓地上人来得越多就越好,是个好兆头,代表兴旺和繁荣。



    光饼的美妙之处在于:它既有充饥饱腹的价值,又有味蕾美好的感觉,福安人形象地说它是“铜面铁底棉花心”。“铜脸”,意为饼面火薰如铜;“铁底”,是形容饼底炉烤似铁;“棉花心”,饼瓤松软如棉可口。光饼集脆、松、香三者于一体,给人一个“越嚼越香”的绵长。如今,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张继光饼,它不仅是一种健康的小食,更是无数福安人一解乡愁的“清明的味道”。


乌稔饭



    清明好食节,福安人尤喜清香扑鼻的“乌稔饭”。


    乌稔饭又名乌米饭,制作方法其实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去树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乌稔树叶中药名为 “南烛叶”,味酸涩、性平,能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泄,古人常用于 “治一切风疾、久服明目” “助阳补阴,发白变黑”。乌稔米饭中饱含乌稔树叶里的花青素,米饭粒粒乌黑发亮、清香甜糯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关于乌稔饭,不能不提到畲族一种非常独特的食俗。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大山中粮断,只得在山里寻讨食物。时值严冬,山里各种植物都已经脱叶落果,唯有一种名叫乌稔的野生植物落叶以后,枝条上还挂着一串串象珍珠一样的甜果。畲军采了一把带回营中,雷万兴尝了,满嘴流蜜。当下,他即令大家采集乌稔果充饥,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伺机取得反围剿的成功。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念。日久相沿,“三月三”蒸“乌稔饭”就成为畲家风俗。又因为福安是全国畲族人口主要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传统而言,乌稔饭有咸甜两种做法。现在大家到超市或各网上商城即可买到正宗的乌稔米饭,其他材料根据口味自行调配加减即可。清明美食“乌稔饭”,是男女老幼皆宜的绿色食品,尤其合适开脾健胃、驱湿膳疗。


春菊糍


    福安畲家人,除了有“三月三”这天染乌米饭祭礼祖宗的传统习俗外,每年清明还有吃春菊糍的风俗。


    畲山人喜舂糍,年前年后,都动手舂捏红、黄、绿三色糍粑迎春接福。三色糍粑分别寓意是:红色是福、黄色是财,绿色是春。红黄两色,都是白糍粑盖色印染出的。唯独绿糍粑的绿,是鼠曲草混着糯米剂舂出的真绿。传说很早以前,白云山下的畲家常做一些糍粑,备进山做田工点心吃,平时也习惯用糍粑供奉山神。起先,敬菩萨的糍粑常被“山魈鬼”偷吃掉。后来,他们便用庙里香炉灰撒在糍粑上,虽然“山魈鬼”不敢吃了,但是人吃起来,就不好吞。这时,有人就去庙前讨来鼠曲草和粳米一块舂成绿糍。“山魈鬼”看到绿糍那毛茸茸的样子,以为坏糍生绿霉菌,再也不来偷吃了。后来,畲家人认为,这绿糍能“防妖避邪”,能消积、化食、去病,就世代沿袭炊做。从此,畲家有了清明后吃鼠曲草糍的风俗。



   鼠曲草,又名绒毛草、佛耳草、追骨风、菠菠草等等。鼠曲草知春早, “立春”才过,匍匐地面的根部,就萌出纤纤细细的茎叶。鼠曲草属“菊科”,暖暖的春风吹过,茎叶中就绽出一簇簇棕色小野菊。因此,又被人们称作“春菊”,“春菊”舂成的糍粑就称为“春菊糍” 。药书上记载,鼠曲草具有清肺益肝的功效。正月里,畲民舂这绿莹莹的糍,或青团或草饼。扫墓时,都记得在祖坟的碑前,摆上几片“清明香”,请先人尝春。



清明粿



    三月清明插秧天,鲜蔬瓜果未见面。春头日,农家人自种的菜蔬青黄不接,还好有野菜补空档。插秧人在田里弯腰劳作,上身日晒下身水浸,浑身酸闷呀!收工时,在路上都留心采几株败酱草(福安本地话叫“苦爹菜”)带回家,败酱草能活血、化瘀,喝一碗热腾腾苦爹菜炖的米汤,额上沁出汁花,浑身舒畅呀!每年“三月三”,福安人都爱喝碗荠菜炖鹅肉汤。这碗寻常野菜汤,不仅无毒性,还具有驱散郁积体内虚火寒气的功能,被人认为是养生野菜汤。荠菜在乡间有个俗名“猪母舅”,这个别号有意思:荠菜的小白花,呈十字形开放,洁白玲珑。村姑将新采回的荠菜投入猪栏内,猪母见到鲜艳的荠菜花大有食欲,立即扑上前,嚼得响嚼得欢,多像孩童见到娘舅一样亲热。从中也可见,荠菜对家畜的诱惑力。


    每到春季,田头水边会长出不少可以食用的野菜。其中,艾草同样受人青睐。艾草即野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长得矮矮的、叶子较小,轻轻一抚翠绿,便散发浓郁的草香。当春姑娘姗姗而来,那一丛丛青青的艾蒿,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美食“艾糍”。除了艾糍,艾叶也是做清明粿的极好材料。清晨,农妇们三五成群地挎着篮子下草丛,走小溪,采集鲜嫩艾叶。接着,女人们便将采集的艾叶冲洗干净。回家后,主妇们就将艾叶放入锅里用开水焯一小会儿,捞起用刀剁碎,再均匀撒入早已浸泡一天的7成糯米和3成大米中。随后,磨浆,沥干,压榨,再均匀揉搓,做成像肉包皮一样的包粿的皮,待用。蒸粿的过程是有讲究的,技术一点也不含糊。蒸清明粿要掌握火候,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影响造型,容易破损。但在巧妇们眼中根本不是问题,她们无需看时钟,单凭经验就准确地掌握好火候和时间。而从蒸锅里沁出的香味,又让人垂涎欲滴,那是山的味道,树的清香。蒸熟出锅,满屋飘香。整个厨房既有一团团白色气雾弥漫,又有粿香萦绕。艾粿的内馅可甜亦可咸。有豆沙馅,有猪肉和着韭菜馅,有豆腐干和粉丝馅等,但最多的还是选用时令的春笋丝馅儿。这样做出来的清明粿才地道、够味。甜粿有黑芝麻、花生,将之炒熟,碾成粉状,与备好的红糖粉,按1:1:2比例拌匀制成馅。


    除了艾糍,艾叶也是做清明粿的极好材料。清晨,农妇们三五成群地挎着篮子下草丛,走小溪,采集鲜嫩艾叶。接着,女人们便将采集的艾叶冲洗干净。回家后,主妇们就将艾叶放入锅里用开水焯一小会儿,捞起用刀剁碎,再均匀撒入早已浸泡一天的7成糯米和3成大米中。随后,磨浆,沥干,压榨,再均匀揉搓,做成像肉包皮一样的包粿的皮,待用。蒸粿的过程是有讲究的,技术一点也不含糊。蒸清明粿要掌握火候,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影响造型,容易破损。但在巧妇们眼中根本不是问题,她们无需看时钟,单凭经验就准确地掌握好火候和时间。而从蒸锅里沁出的香味,又让人垂涎欲滴,那是山的味道,树的清香。蒸熟出锅,满屋飘香。整个厨房既有一团团白色气雾弥漫,又有粿香萦绕。艾粿的内馅可甜亦可咸。有豆沙馅,有猪肉和着韭菜馅,有豆腐干和粉丝馅等,但最多的还是选用时令的春笋丝馅儿。这样做出来的清明粿才地道、够味。甜粿有黑芝麻、花生,将之炒熟,碾成粉状,与备好的红糖粉,按1:1:2比例拌匀制成馅。


    福安的春天,总绕不开香糯可口的清明粿。由新鲜艾草做成的青粿,是人与大自然一年一次的约定。长辈们会携着子孙,带着清明粿,在祖坟前,恭敬且虔诚地摆好供品。当然,祭祀过程庄严肃穆。在香烟缭绕中,祖先享用着后辈的心意。一炷香后,鞭炮声响起,祭祀结束。回家后,各家各户都会把祭供过的清明粿送给邻里乡亲、亲戚朋友分享,品味各家的味道和技艺。清明粿应该是春天的第一份小吃,男女老少,无人不喜爱。


   “清明时节雨纷纷”,由于疫情的影响大多数人选择在家度过这个小长假。除了祭祖、扫墓和踏青,品尝时令美味也是清明的一大特色。田间溪边冒出了盈盈的绿意,让人很自然地想要寻觅一些滋润的、清新的绿色食品。想试试把春天的滋味咀嚼在口中的感觉吗?那就从寻觅“舌尖上的清明”开始,仿佛只有将这份绿色情怀吃进肚里,这个春天才能算完整。




作者:郑望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宋诗莹


觉得不错,请点赞和“在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