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茶文化 再创新辉煌
发布时间:2007年08月06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陈成基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07-08-06 13:49:18

福安位于闽东中心,境内依山临海,山川秀美,云雾缭绕,气候温和,土壤湿润肥沃,发展茶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福建产茶的发祥地之一,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茶叶之乡”。这块独特瑰丽的古老茶乡,曾经是久负盛名的福建“三大工夫”之首“坦洋工夫”红茶的原产地,也孕育着丰富淳朴的茶文化内涵。境内茶树品种资源富饶,名优茶多,茶类丰富,茶叶产品畅销海内外,享誉全球。

福安具有区位优势,曾是闽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茶界名人辈出,不仅为福安茶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不少专家援外,为许多国家的茶叶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孕育了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福安茶文化。

福安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之前。隋唐时期,据《福建乡土志》记载:“早在唐代,闽东闽北已开辟了许多茶园”,表明了已有产制茶叶,并初步形成饮茶习俗。入宋又盛行“斗茶”,出现了“茶马交易”、“茶马互市”方式传播境外。以后历经元、明、清各代,茶叶生产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开始对外贸易。清咸丰、同治年间,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一时声名远播,驰名中外。鼎盛时期,坦洋工夫红茶的产区已超越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奏响了激荡动人心弦的乐章。有民谣:“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反映了当时坦洋茶市繁荣兴旺的景象;又有一首《颂坦洋工夫》诗也写道:“巧制夺天工,怡神感厥功。芬芳留舌本,韵味在胸中。”道出了坦洋工夫红茶的妙趣和神韵。坦洋工夫红茶的名声风靡环寰,在福安及闽东乃至福建的茶文化史上写下光彩照人的一页。

福安茶文化的历史传承,历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赞美茶叶的诗词篇章、民间传说、歌谣和谚语。宋代知州周牧的《资圣寺》诗云:“烹茶汲水盈瓯雪,一味清霜齿颊涵”,说明了当时福安所产之茶,已是清香爽口,齿颊留香了。清朝福安人李馨的《马屿香泉》诗云:“一泓山下水,芳洁嵌莹石。清风动微澜,浩月涵清碧。不逢桑苎翁,《圣经》遗玉液。”表达了诗人对茶水的追求和赞赏。这些题咏唱酬的诗词,不仅增添了茶文化内涵,也激发了人们对茶的热爱。福安民间也把茶叶称作“茶米”,与谷、麦、豆、麻同列五谷中,取其“茶哥米弟”之意,足见其在老百姓心中的重要程度。

福安茶业的历史沧桑,文化传承,不知经历了多少而数不清世代人的辛勤劳动和开拓创造,取得了一代比一代更加兴旺的业绩,同时也留下兴衰过程的不少经验与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在市委和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茶叶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安市委、市政府更加致力于发展茶叶产业,使这块古老茶乡,茶山不老、青春永驻,焕发出生机盎然。从巍峨的白云山下到富春溪江畔,到处绿色茶山可见;红红火火的茶叶加工和贸易,招引各方茶商接踵而来;茶树新品种一个接一个育出,推广到省内外茶区种植;创新名优茶层出不穷,行销饮誉大江南北。与此同时,福安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在国内外均享有一定知名度。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21世纪是茶叶的世纪,将给我市茶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今,福安市委、市政府正伴随新世纪的脉博,脚踏实地,用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崛起经济为契机,推出融茶史展览、茶俗风情、茶艺表演、品茗鉴赏、风景旅游等活动,充分展示福安“中国茶叶之乡”的风采。

作者:陈成基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