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迁入以后,往往选择县、乡、村交界的周边山区“结寮而居”,因此被称为寮客、僚人。苏晓洁/图
在古田富达村,这是传说中载着蓝应潮来到富达的神牛,升天后留下的石身。(资料图)
宁德网消息(记者 苏晓洁) 他们游耕迁徙,向往自由。他们的先祖曾舍弃千亩良田资助雪峰寺,为八闽佛教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彪悍好武,英勇善战。唐末战乱之时,他们助闽王王审知攻下福州城;明嘉靖年间,他们与汉族人协同抗击围攻福安县城的倭寇;明末清初,“抗清劲旅”刘中藻起兵的大本营就驻扎在畲族聚居的山区。他们骁勇的身影在各朝代的战场上都曾熠熠生辉。
他们深居幽谷,勤劳拓荒。他们擅长种麻、种菁,在清康熙沿海“展界”之机,为垦复沿海荒地、开发闽东,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
他们就是畲族,一个自称“山哈”的民族,一个经历苦难,却仍然扎根生长的、了不起的民族。
骑牛而来 留下千古美丽传说
最早迁入闽东的一支畲族住在哪里?答案是古田县富达村。这个闽东最大、人口最多的畲族村落,拥有两千多人口。能从文献记载中找到畲族迁入闽东的最早历史,就是从这里开始。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蓝应潮从闽侯雪峰迁到古田富达。关于这次迁徙,有一个流传千古的美丽传说。
唐代,畲民蓝文卿居住于闽侯、古田、闽清、罗源交界地“象骨山”一带,拥有良田万亩,房屋五百多间。雪峰山山脉便横亘在这一带。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49岁的唐代高僧义存到雪峰开山创寺,后因跟随义存的僧人越来越多,旧庵容纳不下了,便另建雪峰寺。
为扩建雪峰寺,蓝文卿倾其所有。明朝王应山在《闽都记》中说蓝文卿先后共“舍田七千余亩,房屋五百间”外加米仓30间,水牛360头。雪峰禅院的蓝田庄、大穆庄、太平庄、天地庄等田产,都是蓝文卿施舍的私人田产。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闽王王审知将蓝文卿的事迹上奏朝廷,唐僖宗还封蓝文卿为威武军节度使。作为雪峰寺最慷慨施主的蓝文卿,至今在该寺的大雄殿、法堂和偏殿中仍然供奉着他多尊宝像。
蓝文卿把全部家产都施舍给了雪峰寺后,自己因年老留寺参禅礼佛。除了第五子应惠在雪峰寺出家为僧,其他几个儿子分别去了江西、上杭、闽清棠里、浙江丽水等地。看到还在犹豫的大儿子蓝应潮,义存法师指着一头白牛说:“长者自有福地,你坐上它,找一个栖身落脚地吧。”
于是蓝应潮夫妇骑白牛进入古田境内。走着走着,来到一个地方,这里山环水抱,中间一片草地,长满了水竹。这时,那白牛就停下来不走了。蓝应潮跟妻子杨氏下了牛背,前后走了一圈,见风光秀丽,水甜土肥,十分满意。于是就在这里架木构房,开荒种谷,安家立业,取名蓝田村,又名“蓝洞”。后来,根据“耕者富,读者达”的意思,改村名为富达。村里传说,那牛到了富达后,为主人辛勤劳作,后来修成正果,升天做了神,留下了石身。
唐光化三年(公元900年),雪峰寺称“应天雪峰广福禅院”。“其时殿宇遍布山间”,追随义存的僧侣不下1500人。而迁徙到古田的蓝应潮夫妇,子孙昌盛。千年流变,富达村成了闽东最大、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