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乒乓球跳动的声音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全家福安”首届福乒赛正面向全网征集“福安乒乓故事”,让情感与乒乓共鸣,让故事与福安相融。
第十二期优秀作品来了!
此次选登作品
《小小乒乓球》
首届“全家福安”福乒赛的讯息,像一颗清脆的台内球,轻轻撞开了我记忆的闸门。那些关于银球跳跃的声响、汗水与欢笑的画面,瞬间涌上心头,而所有故事的起点,都深深刻着两个字——福安。
在那个生活极度艰苦的年代,乒乓球适时地给了国家和人民精神上的支撑力。顿时,乒乓球被奉为“国球”,彻底把一个东方大国对小小银球的巨大热情推向沸点。
我的“乒乓履历”就是由此展开的。
现在也不记得我是从几年级开始学打乒乓球的,反正是小学时,也是像他们这样大的年纪。在福安一中小操场一角用砖头砌成的水泥球台接受了“乒乓球”的“启蒙教育”。如此简陋的设施在那时比比皆是,球拍是父亲用旧木板锯成的,边缘磨得不算光滑,却承载着最朴实的关爱。陪我熬过了无数个放学后的时间——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两人打一局,赢的当“大将”继续守台,输的就到队尾排队。没人维持秩序,可谁都不会插队,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母亲在用地道的福安方言喊“吃饭喽”,那悠长的尾音,和乒乓球此起彼落的节奏交织在一起,成了最温馨的背景音。在这最纯粹的追逐与嬉笑间,乒乓的种子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那颗小小的乒乓球,串联起了整个懵懂又热烈的童年。
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初中毕业。就我本人来讲,当时也不是特别喜欢乒乓球运动,只是当时的文化生活太单调。
想想小时候,那时条件那么艰苦简陋,可出来的学生们大多身体健康,心理也正常,品德也不错,戴眼镜的很少。这和当时教育号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很有关系的。那时的三好生可是真正的“三好”而不是现如今的“一好”,被评上三好可不是件容易事,那绝对经得起全体同学的质疑和检验的。
如今回想,当时赋予我的不仅是乒乓的技艺,更是一种刻入骨子里的精神。那时的生活简单,一张球台、一颗小球,便是全部的世界。我们在竞争中学会了守信与尊重,在奔跑中锤炼了体魄与意志。福安的山山水水孕育了我们这群孩子,而乒乓则为我们注入了最初的热血与韧性。
时光飞逝,昔日的孩童已散落天涯,但那份源于福安乒乓的情谊与热爱,从未随岁月褪色。听闻首届“全家福安”福乒赛即将开幕,我内心澎湃不已。这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对所有福安乒乓记忆的致敬。谨以这段珍藏的儿时往事,祝福本届福乒赛圆满成功!愿福安的乒乓故事,能在更多人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愿这座小城,永远跳动着乒乓带来的活力脉搏!
“福安乒乓,加油!”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阮珊妮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