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首诗得设福安县,韩阳而为县治
现闽东的辖地古时属越族的一支——闽越族活动地。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大量南迁,在长期生产与交往中,闽越族与汉族不断融合,形成今天的闽东汉族。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在现霞浦洪山设温麻县,管辖现今连江向北到政和的闽东北。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或武德六年将温麻县分为两县——在连江设温麻县,在霞浦设长溪县,现福安管辖地为长溪县西北的二乡九里。宋嘉定十年(1217)乡人以长溪县西北乡地僻难治,请求分县,未果。八年后,宋宝元元年(1225)长溪县令范夔也建议在长溪西北部设县,县治设在韩阳坂。但因县治设在哪里为好,朝庭悬而未决,公文来往而未果。时间一拖二十年,宋淳祐五年(1245),恰逢乡人郑寀(穆阳西铭村人)为朝庭殿中御史,也热心于在长溪西北设县,并挚意韩阳坂为县治。因而献诗给宋理宗:“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面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宋理宗常与郑寀议事,颇得信任。郑寀以诗代奏折请求韩阳坂设县治,宋理宗表示同意,并御批:“敷赐五福,以安一县”因得“福安”两字为县名,而县治在韩阳坂成为不争的事实。郑寀成为福安在中国版图上永远留下名字的第一功劳者。
因一首诗福安有御赐村名,现有省级古文化名村
开闽第一进士、唐朝薛令之的家乡,在现今廉村,古名石矶津。薛令之24岁中举后,在朝庭官拜左补阙兼太子侍讲,与贺知章同为太子的老师。当时宰相李林甫当权,飞扬跋扈,对太子(别称东宫)经常排挤打击。薛令之感慨时事,作《自悼》诗题壁:“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题难琯,羹稀箸易宽。无以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这首诗表示作者对自己的清苦明显不满,对当政者的歧视深为愤慨,其更深层次的含意还在于对世道的担忧。唐玄宗闲游东宫,看了这首诗很不高兴,当即在《自悼》诗旁也题四句:“啄木嘴距长,凤凰羽毛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玄宗皇帝的题词指责薛令之,下了逐客令。薛令之认为得罪了皇帝,皇上已不容,就托病辞官回到石矶津。他在家穷研经书,躬耕劳作,生活清贫。唐玄宗知道后曾下令长溪县令拨给田赋供其开支。但薛令之按生活所需供取,从不多拿,剩余还国库。十几年后,唐肃宗即位,怀念东宫旧臣,下旨召薛令之入朝,可是薛早已逝世。肃宗感念他这位老师,敕封老师的家乡名为“廉村”,村前的溪名为“廉溪”,村后的山名为“廉岭”,以表彰他的一生“清风劲节播千古,明月芳声振万年”。自石矶津敕封名为廉村后,该村的文化水平翘首福安,从宋大观三年(1109)至宝佑六年(1253)的144年间,廉村陈姓进士及第15人,占福安宋代进士的五分之一,而使廉村遐迩闻名。
1992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福建省博物馆来廉村考察,对该村遗迹赞不绝口,认为是国内罕见,省内首见。不久,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廉村为省级文化名村。至今,福安的廉村仍被省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所关注,而闻名全国。
因诗奇节义,福安出了个“南宋翘楚”诗人,享誉中国文坛
这位诗人叫谢翱。他生于宋淳祐九年(1249),出生地为福安穆阳樟坛坂。他17岁上京(杭州)考进士不中,随父出游。28岁散家赀集乡兵投奔在延平的文天祥抗元,转战汀、漳、潮。文天祥兵败被执敌营,坚强不屈而捐躯。对文天祥的死,谢翱悲不自禁,睹物伤情,常失声痛哭,避居潮阳乡下。31岁后出游浙南永嘉、括苍(今温州、丽水)、会稽(今绍兴)、杭州一带,永不仕元。至元二十五年,40岁的谢翱在浙西成立“汐社”,以诗会友,继续从事抗元活动。至元二十七年,文祥死节之后八年冬,谢翱上严光钓鱼台与诸友吊文天祥,北向哭祭,作招魂歌,以竹如意击石,石为这碎,并作《西台哭所思》:残年哭知己,白日下荒台。泪落吴江水,随潮至海回。故衣犹染碧,后土不怜才。未老山中客,惟应赋八哀。
谢翱47岁死于杭州。他的著作颇丰,今存《睎发集》《睎发遗集》《遗集补》《天地间集》等10多种,为南宋末年代表性作品,他是一位宋元之际文坛上卓然别立的一位诗人。后人对谢翱的充满爱国思想的诗文极为赞赏。明清的评论家一致认为“在南宋之末,文体很卑弱,唯独谢翱的作品桀骜有奇才气,落魄酸魂,支持天地。”现代人编的《中国文学史》评论谢翱其古体诗虽仿韩愈、李贺、孟郊,但皆有所超越。因此,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1934年上海光明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都收录了谢翱的传略(福安仅二人,另一个是郭文周),可见谢翱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另据史学界人士介绍,中国有谢姓2800多年来,被封侯封将相者不少,但列为谢氏历史研究的重点人物仅三个,谢翱则是其中之一。这不仅是福安谢氏宗亲的荣誉,也是福安人民的荣誉。
(参考资料:明万历二十五年《福安县志》、清光绪十年《福安县志》及郭旻等学者的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