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念好“山海经” 走好“共富路”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2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4-09-22 19:49:23



近年来,福安干群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殷切嘱托,坚持用好“党建联系点制度”这一“传家宝”,统筹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齐心协力念好“山海经”、走好特色路、建设样板区,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福安城区新貌 吴景华 摄

福安地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3.5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35.64亿元,连续三年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市)并蝉联第八位,跻身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行列。今年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00.3亿元,增长11.5%,增速位列宁德市第一。

溪尾镇渔业获丰收 李郁 摄

特色产业迸发“新活力”

日前,福安市松罗乡尤沃村举行第七届松罗晚熟葡萄文化旅游节。舞台上,轻歌曼舞,特色节目轮番上演,游客连番叫好;广场边,葡萄飘香,当地群众带着自制的农特产品热情吆喝叫卖,呈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兴旺场景。

“作为福安市晚熟巨峰葡萄的主产区,松罗乡立足‘高山农旅特色小镇’定位,始终将产业兴旺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柱,力争做好农旅结合这篇大文章,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松罗乡乡长郑仁寿说。

松罗乡现有葡萄种植面积1万多亩,鲜果产量约1.35万吨,总产值1.7亿元,全产业链产值4.4亿元,全乡超5000人从事这一“甜蜜”事业。葡萄还获评“全国优质果品评选金奖”,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三产融合”之路正在兴起。去年,该乡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3000万元。

游客在采摘溪塔刺葡萄 吴景华 摄

从发展晚熟葡萄种植业,到荣膺“南国最美葡萄小镇”称号,再到如今风生水起的乡村旅游业,地处偏远山区的松罗乡实现了美丽蝶变,成为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乡村振兴“样板”。

  葡萄产业是福安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为明显的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当赛岐、溪柄等地的巨峰葡萄接近尾声时,松罗、晓阳等乡镇的晚熟葡萄陆续上市,将葡萄供果期延长了一个多月。福安市8万多亩葡萄年产量1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超35亿元。
  9月20日,“福籽同心·全家福安”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十三届穆云畲乡刺葡萄采摘节在溪塔村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往采摘葡萄、品尝美食、围炉煮茶和亲子戏水游。“每年到采摘的季节,我都会带小孩、父母过来走一走,体验采摘乐趣。”游客林先生说。
  溪塔村种有刺葡萄1200多亩,年产值约1200万元。村里因地制宜,将自然景观、畲乡风情与刺葡萄文化相结合,并不断加大旅游设施投入,逐步打响“溪塔葡萄沟”文化旅游品牌。如今,这条绵延6公里的“全国最美葡萄沟”已成了各地游客的打卡胜地,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卖葡萄的同时,也吃上了旅游饭。

穆云畲族乡虎头村水蜜桃获丰收。李郁 摄

与溪塔村毗邻的虎头村,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穆阳水蜜桃的主产地之一。村里种植水蜜桃1600多亩,年产鲜桃1200多吨,产值达2400多万元。借力水蜜桃核心产业观光园的建成,虎头村、溪塔村实现了连片发展,乡里通过举办畲乡桃花节、三月三歌会、水蜜桃采摘节、刺葡萄采摘节等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每年吸引70多万人次前来赏花观景、采摘游玩,打出了畲乡农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潭头镇果农晾晒芙蓉李 吴景华 摄

立足资源禀赋,念好新时代“山海经”,走有福安特色的现代高优农业发展新路子。近年来,福安市提升改造了8个特色水果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19个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25个,形成北部茶产业、南部葡萄产业两大集中区,2023年,“2+N”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185亿元。

果农采收岳秀脐橙。吴景华 摄


党建联建激发“新动能”

仲秋时节,天朗气清。在福安市社口镇“大坦洋”片区,一条长4.4公里的白改黑大道从镇区直通坦洋村,为这个曾经繁华的坦洋工夫发祥地增添了一道新风景。

“大坦洋”片区坦洋村 李郁 摄

“这条路改造后更宽敞了,路面也很干净,特别是晚上开了节能路灯,出行也方便多了。”坦洋村村民谢成言高兴地说。
升级改造坦洋村公路,是福安市“大坦洋”片区今年规划建设的16个重点项目之一。坦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的农村党建工作联系点。这些年,福安市始终牢记嘱托,以党建为引领,成立“大坦洋”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推动区域内村庄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制定了《“大坦洋”片区乡村振兴联合体发展实施方案》,成立以福安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组织建设等5个工作组,并建立“片区党委、联建村党组织、村网格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由福安市委副书记担任片区党委书记,统筹协调片区日常工作,推动以坦洋村为龙头、带动周边5个村一体打造、一体发展。
“片区党委每两周组织开一次协调会,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包村干部都来参加。会上,每个村会提出片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大家一起探讨解决。”社口镇坦洋村党支部书记李青青表示。
片区党委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目前,坦洋村茶叶加工小微园(一期)标准化厂房已入驻4家茶企,社口高速口至坦洋村道路两侧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已建成,片区各村庄立面改造工程正在加紧推进中,一个个“大坦洋”片区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联合体硕果不断落地、建成、投用。
“小微园的生产条件比较好,有利于创新型坦洋工夫的品质提升,我们公司茶叶加工设备已安装到位,准备试产秋茶,为明年大批量制作春茶做准备。”福安市坦见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茂清表示。
大坦洋片区还引入坦洋非遗文创工坊、宁时光咖啡书屋、簪花汉服体验馆等10多种新业态,不断集聚人气流量,今年以来,接待游客量近4万人次,坦洋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56万元。
中秋假期,走进下白石镇下岐村海鲜一条街,海产品琳琅满目,海边的渔民公园凉风习习。来这里买海鲜、品海味、赏海景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
海鲜一条街由下白石镇“渔旅融合”联村党委精心打造。2021年,下白石镇组建“渔旅融合”联村党委,由基础较好的下岐村和下白石村牵头,联合林门头、王坑、下赤等13个村“抱团发展”,共建海鲜一条街。该项目在2022年6月开门迎客,随着酒店餐饮、海鲜批零、文创产品等商铺持续入驻,海鲜街当年租金收入就达60多万元。

我们二期由下岐经济联合社与富春酒店合营的‘富春白马宴’目前正在紧张装修中,准备在10月开业,进一步集聚人气,打响海鲜街品牌。”下白石镇“渔旅融合”联村党委书记陈凌对海鲜街经营前景充满信心。

赛岐万亩葡萄示范园 李郁 摄

  “大坦洋”片区和下岐村海鲜街乡村振兴联合体均是福安推进片区联合党委建设的成功案例。近年来,福安深入实施党建联建共建机制,以组织联建带动资源联享、产业联兴、人才联育、治理联抓,将各类资源串珠成线、连片开发。截至目前,已打造“大坦洋”片区党委、赛岐葡萄产业链党委、范坑茶产业联村党委等跨村联建联合体27个、覆盖222个行政村,策划“抱团”项目19个,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112个,实现以党建引领赋能乡村振兴,15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


城乡共治构建“新格局”

干净宽敞的路面、错落有致的民居、整齐停放的车辆……行走在甘棠镇,“脏乱差”的老旧村顽疾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宜居的环境。

乡村要振兴,环境是底色。甘棠镇实现乡村面貌的华丽蝶变,成功入选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清理整治优秀案例,是福安践行“千万工程”,高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福安市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完善76个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28个农村品质提升项目,完成投资1.81亿元。继续开展“一革命四行动”等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城乡卫生整治攻坚战行动,梯次推进“绿盈乡村”建设,创建美丽庭院548户,省级森林村庄6个,形成小梨、南浦等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典型样本。

“四好农村路”建设是福安市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力举措。眼下正值松罗乡高山晚熟葡萄上市季,在当地葡萄园里,工人们忙着采摘、分拣、称重、装筐,把成熟的葡萄运到乡里的收购点。

“以前这个道路坑坑洼洼不好走,葡萄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掉果甚至整串腐烂的情况。现在从种植区到分拣中心运输时间仅需5分钟至7分钟,真是太方便了!”松罗乡果农郑柯发高兴地说。得益于“四好农村路”的建设,如今,松罗优质葡萄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每天都能快速便捷地出村进城,销往全国各地。

社口镇潘洋梯田风光秀丽 吴景华 摄

近年来,福安市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行“路长制”,改革创新农村公路养护方式,引进“路掌通”等智能化手段,不断提高养护管理质量,改善农村交通环境。截至目前,全市18个乡镇拥有农村公路里程共1763公里,创建县道霞楼线、福穆线等“党建+”生态示范路85公里,实现“一路一景一样板”,真正让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如今,在福安辖区,从集镇到乡村、从干线公路到偏远村道,一条条宽阔、平坦、整洁的“四好农村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通道”,串起了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福安因路而兴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日益红火,农民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采茶亲子游 李郁 摄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三农”工作的底线任务,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前提基础。为了更好地带动乡村发展,福安市投入产业发展帮扶资金1362万元,累计为脱贫户提供小额贷款1亿元,帮助1830户脱贫户发展富民产业,实现产业扶持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今年上半年,福安对79个脱贫村进行全面摸底,并投入各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352万元,实施发展产业及改善脱贫村、老区村、民族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52个。

统计显示,2023年,福安市9000多名脱贫户年收入从2015年的3348元增加到2.4万元,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来源:闽东日报 吴景华 兰文馨 秦红丽 吴晟航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王雯秋 陈菁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