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夏至民间传统风俗,你知道几个?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21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6-21 09:05:51


夏至,是中国民间常说的四时八节中的八节之一。然而,这个节气在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恐怕要名列“存在感”最为稀薄的梯队了。既不像惊蛰清明、白露寒露那样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文学气息,又不如小暑大暑、小雪大雪这样有一个令人警醒的名号,更不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样直接昭示一个季节的开始。但实际上,“夏至”二字的由来,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出自《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是日光最长的一天,或许是所有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下来的一个。至今,夏至虽然不是举国欢庆的节日,但在人们的生活习惯中还是留下了些许痕迹。譬如福安,仍留存着诸多古朴的传统习俗:

一、祭神祀祖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这与中国的重农传统不无关系,体现了人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丰收的渴望。在庄重的祭祀仪式中,人们仿佛能感受到祖先的庇佑和自然的恩赐以及对生活的美好期许。

二、食夏至面

民谚曰:“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热汤面,而是过水面,古时候从井中打来清凉的井水,手擀面煮熟后,直接捞入盛满清凉井水的盆中,待面拔凉,捞入碗中,再浇上事先做好的调料和小菜。古人炎热的夏天吃清凉的过水面,有提醒人们注意防暑降温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间用细长的面条,比拟夏至白昼时间长,正如人们在过生日时也吃面一样。为的是取一个好彩头。夏至吃面,这也对应了夏至前后小麦收获的农事规律,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食夏至饼

在古代,夏至之时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肉类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赠亲友,谓之“夏至饼”。夏至这天,古时还有煮鼎边糊做夏,盛行于明末清初。夏季是农忙旺季,煮一碗鼎边糊不仅是一家人吃饱吃好然后下田劳动,还要互赠左邻右舍共同品味这份美味,让忙碌的农忙生活多了一份温馨和欢乐。

四、给牛改善伙食

夏至这天,福安还有给牛改善伙食的习俗。古人会在这一天煮麦仁汤喂牛,认为牛喝了麦仁汤身体会更壮,干活更有力气,而且不易流汗。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帮手,福安人民深知牛的辛勤付出,通过给牛改善伙食的方式,表达对牛的感恩之情。这种质朴的情怀,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五、吃补食习俗

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即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食欲不振,开始消瘦,即“枯夏”。夏至这天,老福安喜欢用鸭子汤或鲤鱼汤来泡面条吃,因为鸭子有清热、解毒、祛湿的作用,既能补充夏天过度消耗的营养,又可祛除暑热带来的不适。夏至吃蛋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从夏至这一天起,天气渐热,许多人特别是小孩子会有身体疲劳、四肢无力的感觉,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这被称为疰夏。因此,夏至吃蛋的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古时民间便开始偷闲消夏,注意饮食补养,古代官府也停止办公事。

六、夏季吃点“苦”

在平时饮食中,也有一些苦味食物,可用于清热泻火。苦瓜又名凉瓜,有祛暑清热、促进食欲的作用,还可以降脂、降糖。苦菜又称苦苦菜,是中药败酱草的一种,有清热解毒、祛痰排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有湿热表现的腹痛及腹泻。苦丁茶,有疏风清热、消食化痰、明目生津的功效。蒲公英也叫婆婆丁,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用,可用于缓解咽喉肿痛。夏至以来,常有好心人向市民免费提供伏茶。一般以年长的女性为主,自发在树荫下放置茶桶,自己买来淡竹叶、夏枯草、鱼腥草等中草药,熬制成降伏暑气的茶水,供路人解渴祛暑。这份爱心善举,让福安的夏日多了一份清凉和温暖。

七、夏至逢“辰”分龙节

此际多雨,是龙分开到各地去行雨的日子。历代畲民信仰龙王,每年农历夏至后逢辰日举行。相传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给畲山“封龙”,所以当天畲族人称之为“封龙节”。传统习俗中,每到这个时候,各地的畲族群众都要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封龙节不仅是畲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也是他们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方式。

八、互赠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妇女有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习俗。《酉阳杂俎·礼异》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这些皆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妇女以此相互赠送,来消暑避伏。辽代 “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辽史》),清朝又是“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记载,见证了夏至互赠消夏之物习俗的历史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人的消夏方式日益多元,去山林避暑、郊野赏荷、于庭院品茗,在空调房中静享清凉,在冷饮店里邂逅甜蜜。然而,当我们沉醉于这些现代消夏之乐时,也不应忘记那些古老习俗中蕴含的温情与智慧。



作者:郑望 林耀琳 李郁

编辑:宋诗莹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陈菁婧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