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坦洋工夫茶叶之路,与晋商密不可分,据史载:在清代之前,武夷茶已有往蒙古进行“茶马互市”的历史,并有少量进入俄国,得到蒙古当地人和俄国人的欣赏。为此,乾隆,特别是道光、咸丰年间,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已大量产茶,但晋商还是不远千里,越过河南、湖北、江西,到福建武山来采办。当时武夷茶,主要是青茶。这一时期,福安茶叶多先集中在崇安,肩挑过分水关入江西河口镇。从崇安到河口的路程有280里,肩负茶箱重担的挑夫至少也得5至6天才能到达。由于路途远,远行极不方便,又增加运费和关卡税收,给茶叶的远销带来不便。由此,福安茶运抵下梅、星村后大都销售给崇安的茶行,再由他们转运出售。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北路茶”。
清朝嘉庆年间,福安茶叶依托武夷茶市步入茶马古道,连接万里茶路大联通。福安茶叶到沿山后,在此装船顺信江下鄱阳湖,泛湖北上,出九江入长江,溯江抵南昌。汉口晋商把各地茶集中后,装船逆汉水而至樊城。起岸后,装大车经河南赊旗镇,入泽洲(山西晋城)、潞安府(长治)、平遥、祁县、太谷、忻县、太原、大同。在此分为二路,一部分运往归化厅(呼和浩特),一部分经天镇运往张家口。走军台30站向北行14站到库伦,再北行11站到中俄交界的恰光图。
当时,恰克图成了清政府对外贸易的“陆上码头”。这条茶路,全程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山西、河北、蒙古,近5000公里。《山西外贸志》也载:在这条商路上挑夫、货船、车队、马帮,驼铃络绎不绝,绵延万里,蔚为壮观,号称“万里茶路”。
这条茶路的中国部分大多数由化商负责,有趣的是这些茶商却由不产茶的山西人担当,俗称“晋商”。由于晋商本来就有和蒙古、俄国贸易的基础,得到清政府公开允许后,便积极利用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开展对俄贸易,并将此路延伸到欧洲。
2006年,福安市委、市政府实施振兴历史名茶坦洋工夫的“五个一”工程,坦洋工夫红茶走出了低谷,再铸辉煌,也铺平坦洋工夫茶叶之路。在坦洋工夫一路走红的大好态势下,太原坦洋工夫茶城应运而生,2007年,坦洋工夫茶人林瑞富多次带人考察太原茶叶市场,发现山西省太原市在2007年以前没有一个像样的茶叶市场。山西当地许多人还不知道坦洋工夫红茶;福建茶,特别是福安名茶在山西市场大有可为。凭着十年来在北京茶叶市场摸爬滚打的创业经验,他当年毅然投资1100万元成立了山西坦洋工夫茶城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至今,他先后累计投资1850余万元,将原只有30多商户散乱经营的中奥茶叶市场,打造成建筑面积达15000平方米,聚有全国产茶区130余家厂商经营户的新型茶市场。如今,这一市场已经成为山西及覆盖内蒙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茶叶交易市场,并成为太原市一道亮丽的茶文化景观。2011年,茶城销售额达2.16亿元,年提供税收600多万元,为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安排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当地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
2012年,坦洋工夫茶城在原有基础扩建第二期工程,面积3000多平方米,以适应山西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悠久漫长的坦洋工夫茶叶之路,走过了时空的繁荣与凋零的印迹。如今,坦洋工夫茶城屹立,成为盛世茶叶之路上一颗璀灿的明珠,推生坦洋工夫红茶在山西乃至北方茶市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