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去的三桅船/岩灵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岩灵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5:32:40
    福安新闻网(岩灵)为追寻民间造木船的文化历史遗迹,我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古村——六屿。   六屿地处白马港与赛江与交集处,因六个小屿或相连或相望而得名。   站在轮渡码头远眺,六屿似白马六印闲置江中,碧波白练环绕其间。水上交通的便捷,造就了它——理想的造船风水宝地。   一上岛,回到家乡的郑总工熟门熟路地带领我们走进小巷,七拐八弯便在一幢古木屋中找到了他的叔叔,家中四代造船的郑师傅。  郑师傅,中等身材,一头黑发,虽年已七十有六却身体硬朗,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听了我们说明来意,十分热情,一杯热茶,便打开了话闸:“我祖上从坂中迁居六屿已有九代人。爷爷生于光绪年间,因走船被土匪抢劫,倾家荡产,便回家开始了学造木船。”  “听爷爷讲当年修造的船都很小,鲁班尺长1.3丈,宽4尺,靠撸摇桨渡,只能在内港和岸边讨小海。后来爷爷把造木船的技术教给我父亲,在他手上光大,建起了一个船寮。那时下白石外山村、顶头村的几个表叔都来六屿帮造船,个个都成了造船的好能手。”郑师傅沉浸在回忆中,“小时候的记忆中,双目失明的爷爷还常到船寮中指导父亲造船。”  因家境好转,郑师傅八岁便有机会上了一年村里的私塾。解放初期,因会识字一下跳级从三年级开始读到小学毕业,算是村里有文化的人。他从小就爱带领伙伴们琢磨着学造木船,遇到问题又爱动脑筋动手做实验, 因此长大了从他父亲那里学会了造木船的技艺,成了远近闻名的师傅,第三代造船传人。  “那时我家的船寮已开始做载重七八吨的三桅船了。一般船长16到18米,宽约4到5米,价值三万元。北可航行到浙江沈家门,南可开到平潭岛。由于造船的质量好,行的远,霞浦溪南、七星,宁德飞鸾、贵岐、漳湾、南埕一带渔民都慕名前来六屿定制渔船。一直到公私合营的福安造船厂还造那木船。”  三桅船即在机帆船没出现前,民间制造的以风帆为动力的大木船。船头、船中、船尾有三支挂风帆的桅杆。中间最高的桅杆上有一面风向旗,老舵手根据旗飘的方向,掌握风帆的角度,驾驶木船航行。  一聊起造船的技术,郑师傅如数家珍。“那时候,造船都没有图纸,靠师傅的经验建造。比如船的大小载重量要靠估计。风帆布要有署莨汁或荔枝根熬出的汤去染才有韧性,风撕不裂。船帮间用桐油和石灰、布纤维捣成的油灰去塞,然后里面用桐油去浸漆才不漏水。这些比例和配方、经验都是家传的。”说着,郑师傅便起身到里屋去找三桅船的照片给我们看。  这时,从小耳闻目染父辈造船的郑总工告诉我们:“造传统的木船有三难,一难是要把平直的木块做成线条光顺的弧型船体难;二难是钻桅技术难。桅杆是风帆动力传给船的关键部件,又高又大的桅杆竖起固定只能一步到位,既不能倒下又不能钻破船底。三难是下定金位难,既确定舵叶与船体结合的支点;它伸出船尾固定舵叶,既要能受力又要灵活转动。”郑总工赞叹道“他们没有学过力学原理却把它用到极致了。”  “我造了一辈子船,钻桅也只指挥了三次。”郑师傅戴上眼镜指着照片上的桅杆说:“那场面指挥下来,真是大汗淋漓,湿透全身。”  那时没有吊装机械,全靠土办法。钻桅时,先把上圆下方的桅杆扛到船面上;离桅杆头部约七十公分高横切一凹槽,用绳子挂住凹槽固定在绑风帆的定位木柱间,不让桅杆左右摆动和竖直时着底;另一绳子绑住凹槽穿过隔舱板的底孔,六人用葫芦拉桅杆头;桅杆尾部用撑杆绑住有十多人往上推。  待大家齐心协力用杠杆原理把桅杆竖直时,站在船边的板斧手便眼疾手快斩断挂绳,桅杆直插船底的固定孔。整个过程既要准又要稳,待师傅们用加强板定位后,钻桅才算成功。这时船东老大都会用盘子端上红包,摆酒宴请师傅,整个船寮鞭炮声声,人人举手相庆,喜气洋洋。  去看旧船寮的路上,郑师傅既自豪又伤感地说:“我造过最大的木帆船载重八十吨,那桅杆直径近一米,俩三个小孩抱才合围。可惜现在有了铁壳动力船,我那手艺都没用了。你们看,这旧船寮都改造成村里的体育活动场了。” 郑师傅转身指着郑总工又欣慰地说:“还好我的儿子、侄儿都还在造船;福安最大的八万二吨轮船是他组织建造的,他们的技术比我强多了。”    船离开了岸边,眼前的白马港两岸,船厂的龙门吊林立。回望六屿岛就像一艘远去的三桅船。郑师傅站在码头上与我们挥手告别,他仿佛就是屹立在船上的那根高大的桅杆。
作者:岩灵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