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赛岐镇狮子头村是闽东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238户1056人,党员28人;耕地面积620亩,葡萄种植面积500亩。村党支部切实发挥村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共谋发展、共促发展的合力,逐步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发展成为工业型的新农村,通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构建“四动机制”,使其成为打造工业型新农村的强劲“引擎”。
目标引动 先行先试促发展
狮子头村原是个资源缺乏、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落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贫困村。经过几年的发展,狮子头村拥有民营企业7家,以仁升食品为代表的民营企业,成为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务工收入成为村民主要收入,2009年实现工业产值1.26亿元,村财政收入1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50元。今年,赛岐镇被列入全省21个小城镇综合开发试点之一,狮子头村作为工业园区被纳入小城镇建设整体规划中,村党支部将发展目标定位为: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个亿的目标,打造一个环境舒适、文明幸福的工业型新农村。
村党支部将党建、村企管理、为民办实事、农业生产、环境整治、治安管理等八个方面具体工作分别以责任制目标管理的形式下达给村级各类组织。同时,实行党员干部设岗定责制度,设立发展生产示范岗、基础设施建设岗、文明乡风营造岗、村务公开监督岗等,每个岗位各确定1至2名骨干党员为领岗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年度目标要求,从而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有人抓、有成效。
食品加工园区首期规划面积400亩,狮子头村耕地面积只有620亩。解决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成为村党支部面临的重大课题。让村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特别是让一部分弱势群众的生活有所保障成为村党支部的一个奋斗目标。党支部以“解放思想、创意创新、科学发展、富民强村”为目标引导群众,组织带动村民投资办企业,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进一步增强村级的自我造血功能,为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服务党员群众等提供物质保障。
党员干部发挥村联系组作用,负责做好所联系户的宣传和动员,引导群众坚持不分征地款,征地款由村“发展经济研究小组”统一进行投资经营,把收益用到发展集体经济和为村民谋福利上,让一部分不懂投资经营的群众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地是征了,但资产还在。强村富民,一个也不能拉下。”村党支部书记陈仁贵说:“集体是大河,个人是小河,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家才能共同富裕,才能使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就会不断增强”。
组织带动 全员参与促合力
村党支部将全村238户村民分成30个固定联系组,每组6-8户。建立了党员、村民代表挂钩帮扶联系户长效管理制度,带动农民发挥主体作用。各组由党员负责指导村民代表开展工作,村民代表必须做好村两委和村民间的联系“桥梁”,及时向村组织反映村民诉求、建议、问题,宣传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村组织的决议决定等,从而加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提高了村级组织各类队伍服务意识和广大村民参与意识,促进了全体村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作用的发挥。
为了确保村工业园区征地工作顺利进行,村党支部要求各联系组成员负责做好所联系户的宣传和动员工作。由于工作到位,目前村内群众对征地工作已形成较一致的意见,为下一步开展征地工作打下了基础。狮子头村党支部60岁以上老党员有6人,老龄化趋势明显。村党支部通过民主推荐、票决公示、考察考核等,把村现任群团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能手、农村退伍返乡军人中政治素质好的年轻人才选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形成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村干部及后备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机制,做到能者上、庸者让,从而优化村级班子结构。积极为后备干部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安排他们在妇联、共青团、民兵连等各村级组织中担任职务或者承担某一项工作进行实职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村干部与后备干部“结对子”,搞好传帮带,经常与他们谈心,定期了解检查后备干部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