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消息(王艳)福安市苏阳村地处赛江东岸屏峰山下,距赛岐镇区5公里,自后唐天成年间建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苏阳村辖区有洋上、兰后等三个自然村,分为28个村民小组、1030户4630人,人均收入7800元。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亩,山地面积15000亩,是福安市农业人口最多的沿海平原腹地行政村。村设立1个党总支、3个分支,党员人数93人。近年来,村党总支在书记刘雪全的带领下,结合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活动,学习借鉴“168”党建工作模式,积极推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作法,不断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创新,提升了村级工作整体水平,2010年被列为福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支部引领合作社。苏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杨梅和葡萄,种植300株以上的有50多户,最多的一户人家种植了1000多株。如何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拓展销路,一直是困扰村党总支的一个重要问题。村党总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认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弱,只有把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纳入整个市场体系,才能使之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只有把农民自产自销的单个产品纳入整个产业链,才能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的格局。统一思想认识后,村党总支确立了“内抓质量,外树品牌”的工作思路,牵头成立了福安市屏中种植专业合作社、福安市阳江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苏阳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在合作社管理方面,村党总支始终坚持“支部组织领导、指导经营合作社、党员示范带动、农户积极参与”的管理理念,对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参与但不干预,主要负责指导、制订发展规划和具体目标,合作社重大事务由村党总支研究决定,确保合作社在规范中运行。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苏阳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个合作社专门负责为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每年合作社都能为农民提供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并以保护价收购农户杨梅。这不仅减少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也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普通的杨梅每亩收入在8000元至万元之间,优质的则有15000元,村里的种植大户仅这一项年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2009年苏阳杨梅产值达1200万元,苏阳村的的杨梅生产也走上了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之路,连续举办了两届杨梅节,注册了“苏杨红”、“苏阳红”、“屏峰山”等商标,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热销浙江等地,供不应求。
党员示范带发展。村党总支积极发挥党员的作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通过设立发展生产示范岗、基础设施建设岗、文明乡风营造岗、村务公开监督岗等,每个岗位确定1至2名骨干党员为领岗人员,明确岗位职责和年度目标要求,由专业合作社成员和村科技示范大户对发展生产示范岗进行领岗,实行科技示范户挂钩帮扶联系制度。将全村1000多户村民分成10个片区,每个片区由一个科技示范户进行挂钩联系,帮助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村党总支书记刘雪全党员刘招新发挥种植专长,1991年从外地引种东魁杨梅,通过试种成功后带动家家户户,并形成规模发展,是苏阳村杨梅种植的带头人和引入人。大学生村官党员王艳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做好村杨梅宣传,文章先后在中国新闻网等重要媒体发表,扩大了杨梅的影响力,同时创办了杨梅省级科技信息示范基地,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搭建平台促发展。为解决群众的资金和技术难题,村党总支依托专业合作社,积极搭建平台,为村民提供担保贷款和种植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为群众担保贷款15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群众扩大生产所需资金。为提高培训效果,增强培训的组织性、计划性,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农民田间学校,请来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整形和科学合理施肥等实用技术培训,还邀请浙江大学教授、余姚县果业专家前来福安,进行杨梅技术、品牌创建等交流工作,举办“杨梅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班”,现场传授杨梅无公害栽培技术、品种选育、科学施肥,以及鲜果贮运包装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管理水平。同时,村党总支积极实行“双向培养”,鼓励有条件的村干部、党员主动加入合作社,要求他们努力学习科技种植技术,增强致富本领,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同时注重在合作社实用技术人才中培养党员。截至目前,有8名党员通过培训成为致富能手,有5名合作社社员成为党员。
健全机制保发展。针对全村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村党总支精心研究,找准症结所在,积极推行“6321”工作规则(即六议:民情咨议、党支部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或代表决议、党员和村民代表评议;三公开:决议内容公开、实施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两报告:提议报乡镇审核、决议报乡镇备案;一监督: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全程监督),重点在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实施过程全程跟踪问效等方面进行规范运作,提高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有力的推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如苏阳小学乔迁工程、安远船舶引进、村中心街建设问题,由于事先通过走访听取群众意见,村两委反复酝酿,提出了合理的方案,得到群众的支持,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建设。通过实施“6321”工作规则,群众有了知情权,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了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齐心协力建家园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