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福安”我来讲《自力更生 发展经济 奋发有为 再创辉煌》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01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3-10-01 14:37:50




福安市康厝畲族乡 阮舒玲





大家好!我是来自康厝畲族乡的阮舒玲,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自力更生 发展经济 奋发有为 再创辉煌》。



碧水青山,侧耳倾听畲族悠扬嘹亮的歌声,仿佛穿越到了遥远的美好时光。走进康厝畲族乡东山村,山间劳作的畲民们,唱出了畲村浓郁的风土人情。东山村是康厝畲族乡8个畲族行政村之一,因地处正东,故取名东山村,该村由上东山、下东山、纱帽下、石门里等四个自然村组成,是畲族聚居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山村被列为宁德市市级地质灾害隐患村,1992年正式启动整村易地搬迁,历时4年实现村民“下山”。 


1999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东山村考察,关心慰问畲村群众,在村民家中,临时用几张课桌拼成一个小会议室,与广大村民面对面交谈,交谈中高度肯定了东山村整村搬迁工作,并题词勉励大家要“自力更生,发展经济,奋发有为,再创辉煌。”


习近平同志留下的十六个字深深烙印在东山村村民们心坎上,多年来,在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诲下,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指导下,东山村坚持民族团结共建共享,村两委积极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增收致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来,东山村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目标,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助推脱贫攻坚领导核心作用。为解决畲民下山后的就业问题,东山村根据畲汉同胞实际情况,逐户制定致富规划,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实施“走出去、扎下来”两手抓,“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增收致富,推进民族团结。


一是实施“劳务输出、技术输出”,让群众“走出去”。依托东山村村民缪立宾创办的福建省康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带动东山村一批群众外出务工从事建筑业,目前全村共有工程师、预算师、造价师10多人,200多人在福安、霞浦、蕉城等地从事建筑行业,年创经济收入近千万元。



二是通过引进专家扶持农业发展,让群众“扎下来”。依托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科研实力和科研力量,实现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康厝畲族乡、东山村三级联动,以“科技+扶贫+党建”模式,为村农业致富问题出谋划策,推动东山村经济发展。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东山村利用原有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种植水蜜桃、茶叶、芙蓉李、脐橙等农作物。



三是坚持先富帮扶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一个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富裕才算富”,近年来,东山村也涌现了各类能工巧匠,在能人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带动了一批群众脱贫致富。村民钟宝顺从上东山搬迁至新村后,就开始从事建筑业,凭借着自己的业界口碑,带动村中70多人组成建筑工程队,共同承包建筑工程,增加村民收入;种植能手钟奶仁抛弃“小富即安”的陈旧思想,毫无保留地把水蜜桃种植技术和经验传授给乡亲们,在他的带领和帮助下,村中基本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水蜜桃,每户年均产值2万-3万元。同时,结合“困难党员关爱帮扶”计划,村干部主动为贫困群众发家致富出谋划策,为用好上级的发展生产帮扶资金,村两委综合考虑劳动力、技术能力以及农产品市场需求等因素,鼓励贫困群众发展茶叶种植,在村党员干部的帮扶下,让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了脱贫致富。



畲汉齐心,其利断金。现在,东山村变美了,空气新鲜了,畲民居住更舒适了,相信在党的二十大春风沐浴下与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东山村能够主动发挥自身优势,畲汉同胞团结同心,积极探索新路子,进一步建设欣欣向荣的东山村,走向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制作:福安市融媒体中心专题部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珊妮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