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其中,“三库+碳库”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百姓福祉,是国之大者、民生关切。宁德作为“三库+碳库”生态理念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30多年来始终牢记嘱托、逐绿前行,坚定不移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高质量与生态高颜值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
盛夏时节,驱车行驶在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的山间公路上,云海在车窗外翻涌,青山在眼前起伏。这座山水清凉的“云端小城”,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盖率72.96%,盛夏日均气温仅24℃,是炎炎夏日八闽大地最适宜避暑度夏地之一。
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来到这座小城,先后3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今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再次强调,绿化祖国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
35年来,宁德市牢记总书记嘱托,蹚出了一条“不砍树照样能致富”的新出路。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省森林面积1.21亿亩,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5年位居全国第一。宁德则是“九山半水半分田”,2023年,森林覆盖率高达69.98%,森林蓄积量5968.69万立方米,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连续三年入榜“中国绿都”20强。
山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树多,八闽大地也曾遍布荒山野岭。1988年,宁德森林覆盖率仅为40.2%,森林蓄积量只有121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的持续提升,得益于几代人植树造林的久久为功。
在宁德蕉城区九都镇九仙村的九仙山上,草木葱茏,半山腰处是一排排整齐翠绿的茶树。当记者站在机耕道上仰望这成片的茶园时,很难想象这里曾被山洪吞噬。“当时半夜12点多发生泥石流,很多房子被冲走了。”50多岁的李机传对1987年发生的那一场灾难仍心有余悸。
九仙村驻村第一书记钟奶恩介绍,这里的树曾被当地民众砍掉盖房子烧柴了,整座山光秃秃的。正是因为这次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1989年开始,九仙村开始大面积植树造林,如今拥有茶园800多亩,森林、毛竹等3400多亩。
“山上多种树,等于修水库。”这是宁德市各县区林业干部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宁德市林业局林改和产业科科长兰石银介绍,1987年,宁德森林覆盖率与绿化率分别是40.2%、55.5%,均不如全省平均水平。当时的宁德,由于森林面积缩减,引发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在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层层叠叠的山峦与错落有致的民居交相辉映。曾几何时,这里林业发展滞后,由于贫穷,村民纷纷上山砍树卖钱,把山上的树都砍光了。此后20多年里,村里常年地质灾害频发,村民生活困难。
生态恶化与深度贫困,使得村民黄娟娟的爷爷黄振芳和父亲黄传融不得不重新寻找出路。于是,他们率先承包田地种植杂交水稻、开荒种茶、上山开荒种树。黄娟娟说,短短3年,造林面积由原来的50亩发展到1207亩。开荒造林的爷爷因此成为有名的“造林大王”,被评为当时宁德唯一的全省造林大户。
黄振芳的成功,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造林行列。35年来,宁德共计植树造林978.50万亩。通过实施“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助推国家水土保持工程、省级重点治理项目工程等建设,2023年,宁德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9.39万亩,重点流域优良水质、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在良好森林资源涵养下,周宁县探索“以林蓄水,以水发电”的循环发展新路子。2022年8月投产的华电福建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就位于七步镇的崇山峻岭间。这是“十四五”时期福建首个全面投产发电的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1200兆瓦。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森林覆盖率72.96%,植被茂密,地势落差巨大,水资源丰富。华电福新周宁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周罗香介绍,2022年投产至今,电站已累计发电26.11亿千瓦时,等效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45.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0.47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宁德还以林长制为抓手,开展森林督察案件查处整改“清零”攻坚行动,完成2013年至2022年违法图斑查处整改3946个;在福建率先实施森林防火“三网一中心”“以水灭火”试点,在福安市建设无人机巡护省级试点项目……如今,宁德省级森林村庄达184个,“绿盈乡村”数量占比86.48%。
在巩固森林生态屏障功能的同时,宁德借“林”发力,做足“林”文章,通过发展食用菌、中草药种植、森林康养等生态经济和林下经济,探索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致富新路子。
在柘荣县楮坪乡仙岭村宗远家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沿着林间小路一路向上爬,只见树木茂盛,基地内年初刚刚种下的黄精苗长势喜人。柘荣县林业局林改与产业股负责人李晓艳一边带着记者一行往上走,一边嘱咐基地负责人郑伏灿给这些黄精施有机肥。郑伏灿说,基地内种植的均为药食同源中药材。这片山头今年刚种植了30亩黄精,其余主要种植天麻。
郑伏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1年种天麻100多亩,1亩能挖出新鲜天麻3000斤左右,今年新鲜天麻的价格每斤18元至23元,收益可观。
李晓艳说,实际上,适当利用广阔的林下空间资源种植林下中药材,既能有效提高中药材品质,又能保护耕地,促进林木生长。
林下经济正逐渐成为宁德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近年来,宁德着力构建“一县一品一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其中,柘荣县依托黄精、天麻、灵芝等林药种植优势,打造产业链,发展势头强劲;屏南县成为福建最大的山苍子种植基地;福鼎黄栀子产量占全国市场份额近八成;蕉城蜂蜜、古田马蹄笋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宁德林下经济经营总面积达120.99万亩,产值41.54亿元。
尝到林下经济的甜头后,宁德通过挖掘森林文化,推动林业与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深度融合。一方面深挖“三库+碳库”的内涵和价值,建设完成黄振芳家庭林场“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暨全国首座“森林党校”;另一方面加快发展森林康养、山地运动等多类型森林生态旅游。
炎炎夏日,背靠青山,一条小溪穿村而过的周宁县泗桥乡溪口村成为游客嬉水的好去处。漂流、露营、烧烤……近年来,溪口村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以水兴水”新业态,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
溪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景辉说,溪口村原本是一个偏远小山村,一度被大火吞噬,曾是周宁县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当地凭借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
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宁德还围绕周宁、屏南两县高山冷凉花卉产业,辐射做强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如今,宁德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10.43万亩,全产业链产值34.73亿元。
在周宁县浦源镇花鲤小镇花卉基地内,福建盛周花卉有限公司基地的黄白菊正值采摘期,员工们正忙着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采摘完的菊花被包装成花束,储存在基地冷库内,等待运往韩国。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魏倩芳说,周宁的气候适宜种植高山花卉。基地从3月份开始种花,7月份采摘鲜花,能一直采到12月份,保证公司一整年均有鲜花销售。
宁德耕地稀少、土地贫瘠。农民吃什么?发展农业靠什么?答案就是向森林要食物,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
宁德广袤的森林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食物生产潜力。作为福建重点油茶产区之一,宁德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福安市范坑乡墩头村曾创下产油5.67万斤、平均亩产油21.75公斤、大面积单产全国之最的纪录。
驱车顺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墩头村,只见山上种满一片片的山茶树,当中坐落着一座“绿色油库纪念馆”,里面展览陈列着油茶护肤品、保健品等衍生产品。范坑乡党委书记林万堂告诉记者,该村所在区域均为山丘地貌,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树,现有油茶林4860亩。
宁德市科技特派员、福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陈长义说,油茶是福安市特色、优势林产业之一,种植面积长期位居福建前列。
近年来,福安市坚持油茶产业“以二促一带三”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油茶全产业链协调发展。2022年、2023年,当地完成油茶低产林改造9892亩、新造油茶林3206亩。产业发展得好,全靠产业“链”得牢。当前,宁德以油茶种植为突破口,向精深加工不断拓展,力求把浑身是宝的油茶“吃干榨净”。
在柘荣县福建新三本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展厅,记者看到琳琅满目的山茶油产品。该公司副总经理魏梓雄介绍,他们是一家以油茶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茶油精深加工为主,集农林产品新品种研发、推广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型企业,目前自建省级良种繁育基地205亩、油茶种植(原材料)基地近万亩。
以新三本为代表,宁德有油茶加工企业14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3家。全市油茶总种植面积29.5万亩,总产值7.28亿元。
宁德还立足竹业资源丰富优势,优化培育毛竹、绿竹特色资源,最大限度释放产业附加值,壮大、做深“一根竹”;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强竹林保护修复,壮大丰产竹林基地等8条有力措施,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7月的福安市溪柄镇白沙村午后炎热而宁静,富春溪水缓缓流淌,岸边竹林里一座座小土包下,尖尖的竹笋正要破土而出。69岁的村民王金德正在家里休息,他是福安市绿竹十大种植能手之一,家里种植着十来亩绿竹。“绿竹笋6月份大量上市,能集中采摘20多天,今年自己销售绿竹笋的收入已有五六万元。”王金德说。
宁德还注重多渠道开发森林潜在价值,利用空闲地搞生态“放养”,面积达11.84万亩。
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充实“钱库”、做大“粮库”,福建将进一步推动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计划新增林下经济利用面积10万亩;同时将推进竹业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组织实施现代竹业重点县项目10个,新建丰产竹林基地15万亩,积极开发绿色森林食品;还将实施油茶生产三年行动,2023年至2025年,计划新增油茶种植面积32.8万亩、改造低产林51.7万亩。
就在今年5月份,《宁德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实施暨“林e贷”签约仪式在宁德市林业局举办。“黄振芳家庭林场”领到宁德颁发的首张林业产业经营票证,并获得“林e贷”银行授信300万元。
这是宁德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探索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创新林业特色金融模式的重要探索。近年来,宁德积极探索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创新碳汇模式。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兰石银介绍,2006年至今,宁德市植树造林449.6万亩,森林抚育495.2万亩,实施丰产竹林建设13.7万亩,有效减少因火灾和病虫害等破坏森林资源造成的碳排放。
在周宁县泗桥乡硋窑村与常洋村交界的后门山上,去年刚种下的杉木和乌桕正茁壮成长。这是周宁县2022年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人工造乔木林19号作业区。周宁县林业局营林工程师叶斌龙说,这里原来是一座荒山,2022年至2023年,他们在这里开展闽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最大限度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等功能,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得益于丰富的森林资源,后洋村的林下经济发展风生水起。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妙香告诉记者,他们用村集体的林木资源质押担保,贷款10万元用来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森林旅游等林下经济。
近年来,周宁县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进一步推动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的目标;创新推出以碳汇作质押的“乡村振兴·碳汇贷”,为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提供专属金融产品,目前已发放1400多万元,切实把生态资源量化为林农手里的“真金白银”。
周宁县农村信用联社副主任琚小青说,他们信用社就是把资源变成资本,资本变成资金,大力推进绿色金融创新,通过“政策+产品”模式,量身打造服务林农、林企专属碳汇金融贷款产品“碳汇贷”,让碳排放收益等也可作为有效资产予以质押。
然而,要进一步推动林业碳汇发展,仍有不少瓶颈待突破。兰石银认为,碳汇产品如何测量和核算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应加快健全生态碳汇交易市场,为生态系统碳汇评估和潜力评价提供更加准确的方法。
来源:经济日报 记者 薛志伟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