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福:如茶人生百载香
发布时间:2009年02月25日来源:第一茶叶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第一茶叶网发布时间:2009-02-25 05:42:38

  一生与茶为伍,一生以茶为乐,他在闽东福安创建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科研所,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校,设计出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为福建茶叶生产发展及科研进行了近八十年的有益探索。他就是世纪茶人、百岁茶业泰斗张天福。

  2月17日下午,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一片沸腾。世纪茶人、中国茶界泰斗张天福先生在一片热烈的祝贺气氛和茶界人士的赞美声中度过他的百岁华诞。当这位可敬的百岁老人神采奕奕地登台发表讲话时,依然精神矍铄,茶香飘逸。

一代名医之子选择振农兴茶

  1910年,张天福出生于上海名医世家,父亲张绍尧擅长内外科,母亲刘贞清精于妇产科。翌年,父亲带着一家三口迁回故乡福州,并开办了遂生堂西医局,张天福就在这样一个医学之家的熏陶下,完成了他小学和中学的学业。中学毕业后,究竟要考什么样的大学,成了他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将是迈出张天福一人生择业的关键一步。

  作为名医世家,父母当然希望他能够继承祖业,攻读医学,将来能成为一名治病救人的名医。而张天福是一位热血青年,一心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在报考大学时,他作出了与家人截然不同的选择。因为他目睹了旧中国烽火连绵、衰败不堪、民不聊生的一幕幕惨景,他想到的是,医学只能救人,但不能救国。他认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数千年来以农立国,万事以农为本,但是由于当时国家农业落后,民众缺衣少吃,尤其是福建省有“茶、纸、木材”三大特产,但都得不到发展,他为此感到揪心。他对茶有一种特别的感情,他立志将来要成为复兴农村的“带路先锋”,让人民富裕、国家富强。

  于是,他经过与几个同学商量,一起报考了农业学校,他决心振兴祖国的农业茶业。1929年,他先在福建协和大学修完一年的基础课程,翌年旋即转入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就读。那时,他才20岁。193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农学学士学位,从此也就开始了他的茶业人生。

  报考农大只为茶,张天福大学毕业后想的还是茶。他在应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之聘,出任生物系助教期间,除积极参加建立实习农场,为筹办农学院系创造条件外,还大量搜集并研读有关茶叶资料。1934年6月,他获福建协和大学资助,东渡日本,并转道台湾实地考察茶业。1935年,他再次赴台湾考察茶叶生产情况,收集了大量有关茶的资料,写出了《台湾之茶叶》考察报告,并决心创办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茶业改良场。

  同年,在取得福建省建设厅和教育厅支持的情况下,张天福在福建著名茶区闽东福安县城关和社口乡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茶叶学校——“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和“福建省建设厅福安茶业改良场”,并出任校长兼场长,首开了福建茶叶科研与教育的先河。

  回忆当年,张老脸露兴奋的笑容。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如今已成为闽东农业人才的摇篮,茶叶改良场已发展成为福建省茶叶科研的最高机构。如茶的人生已走过了百年,他一生桃李芳香,包括台湾茶界泰斗吴振铎、林复等都是当时福安农校的首届的学生。

  张老说,1937年,茶场创办伊始,他即从日本引进全套红茶初制的机械设备,开创了福建省机械制茶的历史。194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在闽北崇安(现武夷山市)联合创办了“福建示范茶厂”,并任命他为厂长。经过他的艰辛努力,示范厂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生产、科研、推广、销售相结合的单位。1942年,中央财政部贸易委员会决定在武夷山设立中国茶叶研究所,地点就设在示范茶厂。于是,他回到了协和大学农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兼该校附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校长。1946——1949年,他应邀出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技正兼崇安茶叶试验场场长。

  喝茶、种茶、制茶,张天福对茶业一片痴心,中国第一台木质手推揉茶机在他手中问世。三十年代初期,中国一直是沿用古老的用脚揉捻茶叶制茶方法,张天福曾看到日本报纸上刊载中国茶农头上拖着长辫,裸着上身,赤脚揉茶的照片,加以嘲弄。他愤怒之极,立志改变这种被嘲笑的落后生产方式。

  1941年,在他担任福建示范茶厂厂长时,设计、制造出了第一台手推揉茶机,中国机械化制茶的“帷幕”由此拉开。由于他开始构想设计木质手推揉茶机时,正值“九一八“事变发生,因此,当他的设想成为现实时,便将此机名为“9·18揉茶机”,以警醒国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其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可见一斑。第一台手推揉茶机的问世,结束了中国茶农千百年来用脚揉茶的历史。

  张老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仍在继续研究改进揉茶机工艺。1953年,他与同事进一步研究,将“9·18”揉茶机的揉盘、揉桶改为双动的“53”式揉茶机在红茶区推广。所谓“双动”就是推拉时上面揉桶和底下揉盘不同速度同向转动,这样十分省力,且揉捻的效果更佳。1954年,他又将揉茶桶改小,命名为“94”式揉茶机,使它更适合于绿茶、乌龙茶区推广运用,极大地提高工效,提升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也为福建省制茶机械化起了决定性作用,开了现代制茶的先河。

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张天福一生都在研究茶,就是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的日子里,也没有中断过对茶的研究。他要摈弃看天制茶的历史,他要为福建茶叶发展不断作出贡献。在被错划为右派的23年中,他仍坚守在茶叶生产的岗位上,几乎走遍福建全省所有的茶区,写下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总结、研究和考证等资料,如《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斜背茶调查》、《闽西山调查茶》、《福建茶史考》、《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等。

  “人生孝为先”,张天福是个孝子,但是,1961年他的母亲在福州病故时,他正在武夷山全身心投入茶事无法抽身回家为母亲送终。他在下放闽东寿宁县龙虎山茶场期间,他还带领职工和知识青年推广科技成果,改造低产茶园,建立丰产茶园,培养职工,改进制茶工艺,使该场茶叶单产、质量、售价名列全地第一。

  1980年,张老已经70岁高龄。他深感时光不饶人,倍感时间的宝贵,于是,他曾写了一幅“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的对联挂在书房里做为座右铭,抓紧时间做更多有益于茶业的事。

  1982年,他开始了“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项目立项及攻关工作,并把家搬到了福安社口镇的福建省农科院茶科所。他带领13名年青科研人员前后八年经过上千次的试验研究和中试,积累了3000多项测试数据,使乌龙茶做青工艺终于可以在人工环境条件下进行,实现了制茶机械化、规范化、程控化,有力提高了乌龙茶品质和经济效益。1991年,这一科研成果被福建省政府评为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这项成果的部分技术已在中国乌龙茶区广泛得到应用,安溪、武夷山等地的茶农受益难以计数。

  由于他在茶业科研上成绩卓著,1992年成为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精于茶道,评茶的绝对权威

  张老一生与茶结缘,精于茶道,其评茶技术更是令世人称绝。

  从20世纪70年代起,张老多次被聘请担任商业部以及福建省内外名优茶鉴评会与各级各类茶王赛的主评委。在评茶中,他坚持一丝不苟、公正合理、精益求精,评出了好茶,也评出了令人信服的声望。凡是在审评中有争议的,都由他一锤定音。

  1989年,在铁观音的故乡闽南安溪县举办的一次茶王赛上,张老应邀担任赛事的评委。当比赛要决出前几名时,有两号茶叶引起了评委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有两号茶很相近,众评委将其列在第三名和第四名。而张老经过再三品评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坚持这两号茶应并列在第三名。他还非常幽默地说,这两号茶可以说是一卵双生的双胞胎,不应该有先后之差异。事实证明,这两号茶样是同一个茶场送上来的同一株茶,当事者为了希望多一次获奖的机会而把它分做两号参评。结果揭晓后,茶界无不为张老评茶的精确度感到震惊,充分体现了张老无可辩驳的评茶权威性。

  张老告诉记者,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持了轰动茶界的四次安溪大型茶王赛事,即1996年广州茶王赛、1997年上海茶王赛、1998年北京茶王赛和1999年香港茶王赛。从乡镇的茶王赛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茶王赛,他成为茶业界公认的评审大师。其中在香港铁观音茶王赛会上,经他评审获金奖的的茶王500克拍卖出60万元的天价,产生了轰动效应,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乌龙茶声誉。

成立茶叶发展基金会

  张老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十大茶叶专家之一,且是惟一健在者。他一生从事茶的研究,并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主要论著有:《.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918”揉茶机的结构与用法》、《我国战后茶业建设》、《.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影响茶树种植距离的因素》、《.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摊凉在毛茶烘干过程中对提高品质降低成本的作用》、《.福建茶史考》、《.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建议》、《立足改革,开创福建省茉莉花茶花色》、《.关于福建制茶机械改革的意见》、《.乌龙茶与健康.见》、《改良福建茶业与职业教育的实施》(1937年)、《福建茶业复兴计划》(1939年)、《发展西南五省茶业》(1939年)、《大力恢复和发展茶叶生产》(1955年)、《揉捻机棱骨形状和包揉处理对武夷岩茶外形影响的初步研究》(1962年)等,给后人留下种茶、制茶、饮茶、品茶的宝贵经验。

  一生好茶、事茶,与茶结缘,张老毕生心愿是能成立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旨在以创新精神立足福建,面向全国,促进茶叶生产、科研、教育与茶文化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基金将用于奖励在茶叶生产、科研、教育等领域第一线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品学兼优的茶学专业学生。

  在他百岁华诞之际,由中华茶人联谊会福建茶人之家倡议创立的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正式成立,这是历史上的一件大喜事,张老将此视为自己百岁生日的珍贵礼物。为此,他把自己仅有的80平方米房子也捐给了基金会。

  百岁如茶人生,张老显得精神饱满。直到现在,他仍时常上茶园、进工厂、走市场,为了福建“茶叶强省”战略的实施积极奔走。在百岁华诞的庆典上的发言中,张老谦虚地说:“我的一生,永远是学生,愿在有生之年,同大家一起,立足于解决福建茶叶生产中的现实问题。要深入实践,从源头创新、打基础做起,望能群策群力做出成绩,报效祖国和人民。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