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夏季酷热湿重,一盅滚烫罐汤下肚,体内郁积的闷气仿佛随之蒸腾而出,这清亮醇厚的汤汁,直被奉为滋养生命的琼浆玉液。
“没有汤是吃不下饭的。”这句话在福安人的餐桌上经常能听到。要说汤的最高境界,还得数炖罐。这种独特的烹饪方式,以水为引,将食材的精华慢慢熬煮出来。炖罐就像一个小小的炼丹炉,用时间和火候,把食材最本真的味道都锁在汤里。
福安物产丰富,寻常人家的餐桌上,菜肴总是随着季节变化。唯独这炖罐,却是街头巷尾一年四季不变的风景。无论是清晨还是深夜,当人们端起一碗米饭或拌面时,旁边总少不了一盅冒着热气的炖罐汤。
津姐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只为挑选最新鲜的时令食材。等到傍晚时分,她的小店里,各色炖罐已经在蒸腾的热气中排得整整齐齐。那汤色清亮得像山间的泉水——每晚300-400罐,高峰时600多罐,总会被食客一扫而空。虽然忙到深夜,津姐脸上却总是带着满足的笑容:“我这家店从2009年开始,刚开张三个月,客人就认准了这个味道。虽然辛苦,但这样的日子,有滋有味! ”
说起福安的炖罐,时光要倒流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南湖街头。那时候“培基清炖鸭母”小店刚开张,每到晚上,人们就闻香而来,为的就是那一锅清炖的老鸭汤。选用本地灰黑色的水鸭,加入百合、玉竹、沙参、当归等药材,用清水慢慢炖煮。文火炖上四十分钟,药香就像丝线一样在空气中弥漫——鸭肉入口滑嫩,既能补虚养身,又能健脾开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喝上这样一罐汤可是件奢侈的事。后来生活好了,人们更愿意为这份温暖的慰藉掏腰包。
坂中桥头原东凤市场专营腰子汤的小铺,已在烟火人间摆了三十多年。桌凳老旧,地沾油光,却挡不住食客的热情。猪腰要剔筋剥膜,在滚汤里快速涮过,再用冷水激一下,最后用药膳汤浸煮。老板总会殷切地叮嘱:“腰片要趁嫩入口。”那药汤浸润的猪腰,鲜嫩爽脆,佐以葱香拌面,令人赞不绝口。这简陋铺子,早成向外乡客炫耀家乡风味的据点。老板道:“三十多个春秋,夜夜开张。若有一晚没出摊,次日必有老客寻来。”
药膳炖罐的精髓,就在于小火慢炖:食材在炖罐中排布整齐,加入当归、党参、茯苓、淮山等温补药材,还有七叶一枝花、牛奶仔、白毛藤、金腰带、白花蛇舌草等特色畲药,隔水慢炖数小时,各类食材的精华便在这熬煮中化入汤水——小小一罐汤中。福安人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选材简单、操作方便、口感独特的药膳秘方:
苦菜小肠汤:春日排毒去火的首选。这种春季山野苦菜(苦苣菜),风味独特,富含氨基酸等20多种微量元素,具有明目败火、消痰止咳等多重功效。福安民间尤爱以此汤解腻顺气,其清凉解毒、祛瘀消炎之效备受推崇。
过路蜈蚣排骨汤:口味清淡者的偏爱。主料金毛耳草(俗称:过路蜈蚣)是茶园田野随手可采的草药,能清热除湿、解毒消肿、活血舒筋。与软嫩排骨同炖煮,汤味清甜、香气四溢,入口顺滑,回味绵长。
乞食碗目鱼汤:夏季消暑止泄良方。“乞食碗”(积雪草、雷公根)以叶缘有波浪状缺口,形似乞丐用的破碗得名。它性清凉,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擅治暑湿泄泻、痧气腹痛。福安人常将其与目鱼同炖,融合清热解毒与滋阴养血之功。
……
药食同源在南方古已有之。唐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早已点明:“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之。”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更断言善用食养,效力远胜药石。药膳,凝聚着古老医理与炊烟智慧,在寻常饮食间潜藏防病祛疾、滋养身心的奥秘。
本地畲医畲药传承人钟清揭示其根本:“福安人世代习惯用药膳烹煮,以草药炖汤,这是‘未病先防’的古老智慧。”砂仁化湿健脾,豆蔻温中止呕,金线莲清凉镇咳……钟清阐释道:“即使病患,药膳亦大有裨益。如高血压者饮后调和微循环,血压趋稳;糖尿病人食之缓解渴意,血糖稍降。实际疗愈之效,令其深得人心。”
同事姑娘在外游学,每次归家前必要电话叮嘱备好炒米粉和小肠汤炖罐。甫一踏上故土,便急切追寻那熟悉的滋味。于她而言,这岂止口腹之欲?分明是舌尖缠绕的家音,是福安最熨帖的印记。
“民以食为天,食以汤为先”。福安人对食材的理解与诠释,悉数沉淀于这一盅温热炖罐里。“中正平和,包罗万象”。对那些专注侍弄这一盅滚烫的人而言,罐内熬煮的固然是生计;而那袅袅升腾的白汽,用无声暖意,悄然调理着这座城市的“肠胃”,熨帖着每一个穿行烟火街巷的灵魂。
揭开罐盖,清香四溢——那是福安人平凡日子里,最踏实、最醇厚的幸福。
作者:郑健雄
摄影:李郁
编辑:宋诗莹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