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洋村,家家户户都种茶。
坦洋村口的巨石刻着茶界泰斗张天福的题词。
“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施光凌始建的丰泰隆宅院,建筑群雄伟壮观,经二百余年沧桑,风姿犹存。
吴润民老人向记者展示好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印制“元记”商号的铁皮。
坦洋村,因其出产的“坦洋工夫”红茶而闻名于世。据说,19世纪初,从国外写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府、县之名,只要直书“中国坦洋”,便可准确无误地抵达收信人手中。“坦洋工夫”茶不仅曾远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还成为英国王室特供茶。1915年,“坦洋工夫”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世界级名茶的地位更让这个小小的村庄名声鹊起。11月5日,记者慕名来到坦洋村采访。这个坐落于福安白云山东麓的社口镇的小小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坦洋村与“坦洋工夫”
明洪武四年(1371年),坦洋村有个名叫胡有才的村民在野生丛林中发现一株奇异的古茶树,遂将母本原株移植到家园,并悉心培育分离出可繁殖茶种。因这种茶树叶大如菜叶,所以当地人就称之为“菜茶”,即“坦洋菜茶”。用坦洋菜茶加工成的烘青绿茶,色泽润绿,香气纯正。由于坦洋菜茶耐酸、耐寒、耐旱、耐瘦,又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易栽培好管理的栽培特点,当地茶农普遍种植。
“坦洋工夫”的诞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传清咸丰初年(1851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上吐下泻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他便拿出随身带着的坦洋茶叶制成的桂香茶,加上生姜和红糖,冲泡成汤药让病人喝了。奇迹发生了,那人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了。为报答救命之恩,这位来自崇安的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建宁茶客对胡氏说,你们坦洋桂香茶虽好,但绿茶主要供国人喝,而外国人爱喝红茶,如果能做成红茶,销到国外去,那就赚到钱了。胡氏说,我们不懂做红茶。建宁茶客便将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传授于他。胡氏回家后以坦洋茶叶为原料照法一试,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品过者皆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便起名为“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红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后,当地茶商和慕名而来的外地茶贩争相在坦洋开设茶行。毗邻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也纷纷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一时坦洋村声名远扬,驰名中外。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市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坦洋工夫”茶荣膺金奖,为福建红茶赢得当时的最高荣誉。
曾经繁盛的茶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