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绿色油库”迎来“重生”
发布时间:2008年12月19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08-12-19 03:05:01
 

 

范坑举办首届油茶采摘节(资料图)

 

油茶“抱子怀胎”

   宁德网消息(记者 周邦在文/图)连续两年油茶大获丰收,鲜果收购价连连攀升,今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每50公斤达到60元,农民获得丰产增收;另一方面,国家、省、市等相关部门对发展油茶产业的政策扶持日益加强。近年来,在市场与政策双重利好的形势下,福安市范坑油茶几经沉浮后,在周恩来总理题词誉为“绿色油库”50周年之际迎来了“重生”。

    茶农:丰产增收 铆足干劲科学垦覆

    记者日前来到范坑乡,这里满山雪白的茶花扑面而来,山头上茶树林里舞动着村民忙碌的身影,油茶采摘完后,他们忙着清理杂草乱藤、枯枝败叶,为来年的油茶林生长优化环境。

    “今年油茶又是一个高产增收年!”范坑油茶垦覆带头人之一、洋山村支书郑住发告诉记者,今年他家里10多亩油茶山经重新垦覆后产量大大提高,达到2500公斤的茶油鲜果,如今按市场收购每50公斤60元的价格收购,仅这一项收入就达到3000元。

    今年46岁的郑住发,从小听着大人们讲述“绿色油库”的故事长大,也深知油茶在他们家的重要地位。1979年郑住发开始管理自家种植的10亩油茶林,在此后的20年间,这10亩油茶树成为他们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经济收入。

    直到新世纪初,随着食用油市场产品的丰富,加上油茶树龄老化、品种混杂,没有农业加工企业的介入,没有品牌,农民家庭作坊加工的粗山茶油难成气候,范坑油茶市场日渐低迷,每50公斤鲜果收购价甚至跌到了10元,整个油茶行业无价无市,范坑油茶农们信心全无。期间,郑住发对油茶林疏于管理,曾经的山道已被人高的杂草所覆盖,只有每年到立冬时他才会就近用镰刀和锄头清理出一条羊肠小道上山,粗粗采下些油茶籽,到邻村的油坊榨些油自用。

    时过境迁,随着近年来西方橄榄油等高端食用油产品进入中国后,价格看涨,营养价值与橄榄油不分伯仲的山茶油产业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2006年,范坑油茶市场出现转机,郑住发也赶上乡里引进油茶加工企业高价收购鲜果的好年景,那年他从山上“捡”回了近1000元。尝到甜头的郑住发在范坑乡政府的引导下,借助农业实用科技,从改善油茶林生长环境等方面着手,分期分批地对油茶林进行改造。

    今年三月份,郑住发专门跑到乡里参加了油茶优质茶苗嫁接技术的培训,并在垦荒30多亩地种上一批由国家林科院亚林所研究的油茶新品种。今年5月,他参与发起并组织全省第一个油茶专业合作社———相见欢油茶专业合作社的建设。

    如今,郑住发作为范坑油茶垦覆带头人之一、范坑相见欢油茶专业合作社理事、洋山村支书和范坑乡人大代表,他积极帮助引导农户加入合作社。目前,全乡己有120户油茶种植大户吸纳为该合作社社员。社员们通过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选育苗木、统一规范化种植、统一农资采购、统一组织销售,变茶农分散经营为集约经营,引领油茶产业走上有序发展之路。

墩头村口的“绿色油库”招牌呈现新景象

 

范坑政府操场无偿提供给茶农晒茶籽

    厂商:一树创百业 信心十足

    振兴范坑油茶产业,离不开产业化的发展。2006年,福建省乾龙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对油茶和范坑地理条件等做了考察分析研究后,入驻福安加工生产山茶油产品。

    据该公司一相关人士分析:茶树是一种区域性很强的植物,只生长在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壤酸碱适当的中国南方和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越南等一带区域,因此世界茶油产量有限。据专家分析,在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茶油的供需市场将保持继续紧缺状态,且用茶油精制的食用油将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首选的绿色健康油。而范坑油茶更是目前全国油茶树种中最珍贵、最晚熟的立冬籽品种,比一般的果子晚熟15到30天不等,生长期长达13个月之久,“头吃土,尾吃露”,历经四季云滋雾养,营养丰富。油茶树花开于秋季,果实成熟于次年花开时节,花果并存,因此民间有“抱子怀胎”的说法。加之,范坑油茶生产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拥有相当的知名度,油茶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巨大的潜能。

    该公司认识到油茶广阔前景后,不失时机地把原料基地建设、油茶加工生产和产品销售等作为谋求油茶产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

    在油茶原料基地建设方面,该公司采用产业化生产,公司化经营,建立500亩油茶丰产栽培科技示范园。同时,该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协助农民组建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茶农发展高优油茶。今冬油茶采摘时节,该公司不仅在全乡设立10个收购点,上门收购油茶,减轻茶农负担,还开出了每50公斤50元的保护收购价,外加每50公斤10元的垦覆补助,真正意义上给农民增收带来帮助。

    在油茶加工方面,该公司已投资1000多万元,研发国内行业最先进、最精制的水酶法萃取山茶油精炼设备,年设计油茶加工规模1200吨,成为目前闽东地区唯一的一家油脂加工企业。另悉,范坑油茶的产量和数量上都无法满足常年生产需要,该公司还致力于延伸油茶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油茶具有极高的综合利用价值,除制取天然健康的高端食用油产品外,还可用于加工开发医药注射用油、化妆品用油等延伸产品。同时茶油还是一种优良的工业原料,用于制取油酸及其脂类、涂料、增香剂、润滑剂等产业,果壳还可作为发展食用菌的培养基。

    在茶油产品销售上,国际市场上茶油价格持续高涨,每公斤达12美元左右,精品茶油更是高达每公斤25美元。乾龙公司相关人士坦言,尽管眼下山茶油在名气、销量及价格上都不及橄榄油,却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该公司斥巨资购入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寿山”商标品牌,进军高端食用油市场。此外,该公司通过与邮政合作,邮寄家乡包裹,也为油茶销售上打开一条门路。

油茶精加工后的产品(资料图)

    政府:做足服务“绿色油库”复兴在即

    在福安油茶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建国前,福安油茶曾一度荒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扶持油茶林垦覆,拨款投资改造低产林。1958年福安油茶大获丰收,总产油737吨,创历史最高水平。范坑乡墩头村千亩油茶林更是平均亩产油12.6公斤,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当年的墩头村支书郑红和晋京受奖,周恩来总理欣然题写“绿色油库”锦旗。此后几年间,全国油茶现场会还搬到墩头村来举办,从此范坑油茶名声鹊起。上世纪70至90年代,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并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可此后,随着食用油市场产品的丰富,范坑油茶市场日益萎缩,价格日趋低迷,丰产的山茶籽挂满枝头、落满山谷,却再无人打理,有的索性砍掉油茶改种太子参。“绿色油库”风光不再,每年只有些走贩进山a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土制茶油,范坑农民的摇钱树就这样倒了。

    目前,范坑乡是福安油茶的主要产区,全乡4986户人口中三分之二的人家都有种植油茶。为打好“绿色油库”这张王牌,2006年以来,范坑乡政府通过深入细致调研、多方论证,将振兴油茶产业作为发展“生态农业”的“重头戏”,编制出台了《油茶产业2007至2010年发展规划》,并付诸实践。

    范坑油茶树品种参差不齐、整体产量偏低,1亩油茶经采摘、加工,平均产油仅为6公斤。针对这一现状,乡里着手进行油茶品种选育,在科技、林业等部门的支持下,对全乡所有油茶品种进行选种编号,选择5000多株树形好、产量高的优质单株,建立油茶良种母本园;建立30亩优质油茶育苗基地,打造全省最大的油茶育苗基地;通过无性系芽苗砧嫁接法已培育优质油茶苗30万株,并组建了一支30多人组成的油茶芽苗嫁接手专业队伍。明年春季,这些优质茶苗便可下种3000多亩土地,新树苗开花结果比传统油茶提前3至4年,产量也将高出3至10倍,实现油茶稳产、高产。

    同时,范坑乡从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引进大量优质新品种油茶苗推广给农户。此外,乡里还在墩头、徐家山、洋山等村建立油茶垦覆示范片,引导油茶农对原有荒芜低产的油茶进行垦覆,稳定并增加油茶种植面积。目前,全乡共有油茶面积3.2万亩,其中垦覆的占到了20%。

    另一方面,范坑乡还积极探索油茶产业化经营方式,在自愿、合法、有偿的前提下,乡里鼓励油茶林向有实力、懂技术、会经营的油茶生产大户流转,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范坑乡已成立多个油茶专业合作社,他们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通过订立供销合同,使龙头企业与农户、油茶园业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据了解,范坑乡油茶项目已列入宁德市科技局科技攻关储备项目,并被列为宁德市油茶建设基地。范坑乡里不仅着手设立“绿色油库”研究会,恢复打造油库品牌,乡财政还每年拟多渠道筹资20万元设立油茶发展基金,用于培育优质无性系苗木和奖励积极性高、施工规模大的油茶林新造及低改农户。今年11月份范坑举办首届油茶采摘节,举办“油茶王”评比,对本地优良油茶品种进行选籽栽培。从2009年开始,每年新造油茶林1000至2000亩,低改6000至8000亩。通过调整优化油茶品种结构,扩大优质油茶资源,增强综合开发油茶产品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打造“福建省最大的油茶生产基地”,恢复“绿色油库”荣誉成为了范坑乡的目标。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