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缪见文)静静的秋夜,阳台上盛开的丹桂传来了阵阵甜淡的清香。披阅史籍,我仿佛看见一位身材高大、蓄着美髯、道骨仙风的长者从历史深处向我走来。他就是明朝时的福安乡贤繆一凤。
繆一凤,字朝雍,号丁阳(1516—1580年);出生于穆阳的名门望族。祖上在宋代曾出过状元繆蟾、繆幼节和省元繆烈。繆烈著有《春秋讲义》十卷和《仲山集》数卷。明朝时,被祀入穆阳的仰止祠与乡贤郑寀、谢翱一起供奉祭祀。
繆一凤的十七世祖繆奕老(1260年生)也是乡贤,还是一位元朝的隐士。他“好书耽词、至忘寝食。元季遁世不仕。自号崇兰,取兰之幽贞义。做室狮子岩,匾曰“兰室”。诵仲山家规以戒弟子,孝友成俗。里有不决之事,咸就平焉。”
繆一凤的祖父和父亲秉承祖上的家风,也隐居不仕。祖父繆琏 “日诵古书,世味淡如。做亭狮山之麓、号‘雪崖’。为人好善乐施,有长者风,著有诗集。”父亲繆催“庄重俨雅。结庐于狮岩,匾‘见南’陶句也。子一凤,中乡试;喜曰‘区区 亩,不忘君之心,伸有日矣。’”在繆一凤身上父亲看到希望,也寄托了期望。
繆一凤三岁失母,但他的继母叶元媖(1500-1600年)却是一个“性好施,以赒人急,有逋租出者止之,出赎金使完聚。”的贤妻良母。对一凤“训爱备至,不啻已出。”
正是生长在这样一个充满母爱温暖的书香门第,繆一凤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德智教育。他游历穆阳福源山﹙今康厝红坪﹚状元缪幼节读书处时写下了《普照庵》
漠漠岩上云,滴滴松梢雨。
荒径寂无人,山僧自来去。
诗中,其观察之细致,比喻之精妙,已初现才情。
另一首诗《墣头岩》:更是借景抒怀,抒发了向往“开石室,驻颜容”的理想和抱负。
绝巚矗穹窿,探奇访胜踪。
挂云分羽翼,依旧映芙蓉。
芝草侵危履,松花落短筇。
何当开石室,煮玉驻颜容。
繆一凤有着朴素的爱民、恤民思想。他的一曲《拟古意》就颇有杜甫“愿建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胸怀。
昆仑三万六千里,弱水周回云气浮。
金母拾得蟠桃核,种向昆仑山顶头。
我愿凌风上摘实,下啖吾民寿千秋。
繆一凤的眼光总是关注着黎民百姓、关注着民生。在游黄岐镇堡〈今下白石镇,明设有巡检司〉时,对倭寇入侵和洪水灾害造成古镇的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充满同情。
时事年来不忍言,十家今日九无存。
久荒遗产田谁主,半熟新米潮复吞。
问路行人怯虎豹,入乡有客算鸡豚。
不堪日落千山暮,星断云迷古镇门。
〈注:带下划线三字县志中空缺为笔者臆添,敬请方家补正。〉
繆一凤借鉴韩信的故事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追求是有原则和把握的。他推崇施恩不图报,不盲目追求官职利禄的思想在《谒漂母祠》中也得到了体现。
漂泊春暮归,维舟淮水侧,
涕瞻城东隅,古庙悬新额。
登堂觏母容,壮士生颜色,
一饭济穷途,千金酬厚德。
王孙信英迈,母见亦奇特,
遐哉漂母心,王孙殊未识。
进食岂望报,自王何太急?
奇祸竞难逃,于母有遗侧。
悠悠千载祠,感慨情何极。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繆一凤考中举人〈黄星耀榜〉,先后被派往江西任石城、宁都县令。尚书朱衡对繆一凤的才干很是赏识,题诗送行,寄希望于他“买犊占风厚,弹琴识讼平。”
《送一凤宰石城》
北阕分茅土,南州绾绶行。
江流环似带,石巚表为城。
买犊占风厚,弹琴识讼平。
汉廷资吏治,送汝岂胜情。
江西石城乃赣南紧邻闽西的一个山县。 “石之邑,僻在山薮,俗野而少文,习宠而异制,往往守土者驭失其纪,众志日离,狱讼日集,凋療之相苦,于阖闾者有年矣。”也就是说这里风俗蛮野,教育落后,纲纪松弛,人心思散,天天有诉讼纷争已许多年了。
繆一凤赴任石城便访贫问苦,赈灾救困,息讼办学,施政勤廉兼备,没有一个月就得到了缙绅百姓的赞扬,具状向上级称颂他的德政。“缪候尹石城未期月,即令诸缙绅状谓:候下车,即能询疾苦之情、察滞弊之源,而慨然与民更始;能积廉而蓄威,约己以裕下;而无经之费,节省至无或遗;能尽发公廪余粟,以赈阻饥,而贫民多赖存活;虽不依法以削,讼于庭者,无大小得其情遣之,竞争多自解释;能加意痒校,日勤劝课,而才俊者彬彬锐于向往。是政教之善,种种难悉。”
不多久,江西台宪便写报告给上司:“邑地偏小,非所处剧才,征茂绩也,得请召之宁都。”地方小,大材小用了,推荐调繆一凤去更大的宁都县任县令。
繆一凤离开石城之日百姓争相挽留,泣泪送别这位廉洁、善政的县令,场面十分感人。“行之日,道路持候足而号者以千计,候亦为吾父老泣数行下焉。”此后还为他立《江西石城知县缪丁阳遗爱碑》纪念,对他的“政教之善而得民心”高度评价:“夫古之圣贤,其立政也,亦往往以得民心为难。”“应感之心从人心出焉。心之神于人己之间也。……况候之在石城也,久且数月,而政教之善,又复彰彰著甚也耶。固宜近则士民怀之,远则监司信之,又远则台宪推之,铨曹最之,至聪达九重而无间也。”;“《诗》曰:‘心中藏之,何日忘之。’石城士民有焉。”;“虽然,候则去矣,而候之德爱犹在吾邑也。”
缪一凤怀着“小试石城者,大展于宁都”的理想赴宁都任县令后,却受到官场潜规则的羁绊,终因“府需凡蜡,忤意挂冠归。”《福安县志》总结地方风俗有“入仕者多以抗直辞归,宦囊纤薄、盖亦薛令之之遗风焉。”的评价;显然,繆一凤也继承了这样的一种风骨。
繆一凤“乐善重义,同试举人王贯途卒,为归其儭。旅邸邻妪死,解装赙之。母舅鬻居,为赎还。令石城、宁都,却坊里馈金。”他崇尚谢翱的气节,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刻行《唏发集》,使之精神传扬。万历十五年(1587年)县办儒学,他“送板刻《五经》、《四书》、《性理通鉴》九十四册。”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穆阳为一百零一岁的继母建“百岁筠操坊”倡导劝学尊老之风气。他还购置祠堂山九座,在牛岭修山路三百余丈;植树建亭,对公益事业不馈余力。缪一凤还著有《丁阳稿》、《鲤中尺素》二书,一生在践行儒家的诗礼传家精神。
缪一凤的风范也影响了家人。妻子郭玉彩(1518-1589年)十分贤惠、善良。“通《孝经》、《列女传》,……课子有成。好施,与姑氏〈婆婆〉埒。贫妇米盐多仰给焉。”长子缪邦棘(1550年生)“少负奇气、能文章、试辄冠军。性喜周急,与人交,规过不倦。父疾革,乞以身代,执丧哀毁循礼。事母温情备至。与二弟珏,赫式好。”著有《藤囊草》一书;显然是文博书生,孝子一个。次子缪邦珏(1552年生)“岁贡生,性孝友,博学多文。与人交不设城府,律躬绳尺。遇公事,辄毅然身任之。诚心亮节,耻言于谒事,人高其概。晚以诗洒自豪,雅慕盛唐音律。所著有《未成稿》、《诗谈手钞》、《叱吸杂集》”,又是一位直爽、有担当,讲义气的文人雅士。四子缪邦赫(1558年生)在县里也考得知印加例任户库大使的公职;“公性严介,轻财乐义,雅重儒学,族有寒畯士助资以成其名;乡建仰止祠慨然捐金为祀典”。孙子缪仲藇(1574年生)。“以文学生精绘事、有倪瓒(唐伯虎)笔意,人争重之。又工诗、著《一瓢稿》”,是一位有名的画家、诗人。缪一凤一家五代九人分别以“隐逸、乡贤、孝义、婆媳双美、方技”名留史册。这种荣耀在福安历史上是少有的。
为旌表缪一凤的才学品德,县府先后在城关中华街〈今中兴街〉为他立“朝阳献瑞坊”,在穆阳为缪烈,缪一凤同立“奕世元魁坊。”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穆阳立“奎光兆祥坊。”他辞世后,被祀入福安的乡贤祠。明太卿陈联芳为他撰写墓铭:“長躯美鬓,琼敷玉藻。哲士之望,赣石巉岩。两邑名宰,循令之良。惠我黎民,不事上官。正气之刚……。”对他的高风亮节高度评价。
深夜,掩卷思考。缪一凤公仕途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年县令生涯,但他勤政廉政,克己奉公,刚正不阿;一生热心公益事业,重视教育和尊敬老人,诗礼传家的品格,不禁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一代乡贤,人之楷模;碑坊虽废,史册永载。
参考资料:
1、明万历二十五年编修版《福安县志》
2、光绪十年版《福安县志》
3、一九九九年福安地方志版《福安县志》
4、穆阳缪氏总祠《缪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