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
带着推文向我们走来的是
·从“教育”跨界“养老”·
在福安市溪尾镇,有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乡贤,他的人生轨迹犹如一条温暖而坚实的纽带,串联起了教育的希望之光与养老的仁爱之泽,他就是沈乃乐。沈乃乐先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不同的领域书写着奉献家乡、关爱他人的动人篇章,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温暖印记。
沈乃乐先生出生于解放前,那是一个饱经苦难的年代,11岁前目睹街头老病之人的悲惨境遇,在他心底种下了悲悯的种子。而解放后的新生活,赋予了他追逐梦想、奉献力量的广阔舞台。师范毕业后,他怀着对知识的崇敬和对家乡的热爱,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扎根农村教育事业,这一扎根,便是整整40年。
在这漫长的教育生涯里,沈乃乐先生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心浇灌着每一株幼苗。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以及独特的教育理念,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他不仅传授书本上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人格,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沈乃乐先生出色的工作成绩得到了广泛认可,荣获了 “福建省庄重文优秀校长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教育生涯的高度肯定,更是溪尾镇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闪亮丰碑,激励着后来的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前行,也让更多家乡的孩子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
本可以在教育领域光荣退休,安享悠闲时光的沈乃乐先生,却在2008年做出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决定。当时,溪尾镇的养老事业面临着诸多挑战,早前借用倒闭碾米厂开办的简陋养老院,规模狭小,仅能容纳 10 多个孤寡老人,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面对这样的现状,已到退休年龄的沈乃乐先生,应政府邀请,毫不犹豫地挑起了建设敬老院的重担,开启了他从“教育”到“养老”的跨界之旅。
对于毫无养老行业经验的沈乃乐先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他并没有丝毫退缩。敬老院建设投资需要400多万元,资金缺口巨大,这成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难题。然而,沈乃乐先生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和强大的号召力,他迅速成立“筹建小组”,四处奔波,踏上了“众筹”资金的艰难道路。
他一家家拜访企业,一次次与乡贤们沟通交流,讲述着溪尾镇老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建设敬老院的迫切需求。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到2009年底,成功筹集到各界捐助313万元,基本完成了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同年10月,崭新的敬老院正式投入使用,这一成果凝聚着沈乃乐先生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也为溪尾镇的老人们带来了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园。
沈乃乐先生的奉献远不止于此,敬老院建成后,如何实现良好的运营,让老人们在这里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又成了他思考的重点。凭借着对生活的智慧和对养老事业的深入理解,他创新性地将敬老院办成了 “农场”。
坎下村赠送了4亩良田,敬老院又自行开垦1亩农地,沈乃乐先生组织身体尚好的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劳作。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老人们挥洒着汗水,收获着喜悦。每年产出的稻谷多达3000多公斤,养殖的蜜蜂50箱能产蜂蜜200多斤,各种蔬菜、水果更是实现了自给自足。不仅如此,在农闲季节,他还积极联系企业,承接一些简单的手工活,为敬老院增加收入。就这样,“农场”模式每年能为敬老院盈余2万多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给自足,大大减轻了运营压力,也让老人们在这里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
更让人感动的是,沈乃乐先生把自己当成了免费的“志愿工”,甚至把自己的医保卡当成了医疗室药品的主要来源,每当药品不够时,他总是默默地自掏腰包补上。
曾经有五保户半夜出走,沈乃乐先生心急如焚,不仅第一时间垫付了住院费用,在老人出院后,更是毫不犹豫地将其接到敬老院悉心照料。而且,他打破地域观念,接收了7位外乡镇的孤寡老人,用宽广的胸怀接纳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老人。
在他的带动下,敬老院形成了一个充满奉献精神的群体,工作人员拿着不高的工资却尽心尽力,坎下村无偿赠送良田,他的子女们也纷纷捐款捐物6万多元,曾经的学生们每到年节都会主动上门,为老人们送来钱物,让这份爱心不断传递、不断放大。
如今,在溪尾镇,为老助老的良好风气已然蔚然成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沈乃乐先生的榜样力量。
正是因为沈乃乐先生在养老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他获评了“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这份荣誉实至名归,是对他多年来无私奉献的最好见证。他所管理的溪尾镇敬老院也被民政部授予“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
沈乃乐先生从 “教育” 跨界 “养老” 的人生历程,就像一首温暖的赞歌,在溪尾镇的上空久久回荡。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奉献与关爱,激励着每一个溪尾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去传递爱与温暖,为家乡的发展、为他人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敬老院老人们的生活,也为我们所有人树立了榜样。
部分文字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溪尾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