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就在明天!福安人“特色‘做’节”,都有哪些习俗?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0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2-06-02 16:16:42
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除春节外,要数端午节了。 福安人过端午叫“做节”,其民俗活动和全国各地大同小异,如赛龙舟、吃粽子、门上悬艾叶等。然而,福安人“做节” 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晓阳端午奈何桥“走桥”村民祈福
◆避灾祈福“走三桥”
夏历五月,为“午”月。“端者,初也”,所以,端午节是指五月最初的初一至初五。旧时,初三日凌晨始至初四午时,位于白云山北麓的晓阳镇,隆重举行 “走三桥” 端午祭活动。临近县乡镇的信众,纷纷或驱车或步行携香烛、供品及系有钱币的粽子,前往晓阳奈何桥祈禳。桥上烟雾缭绕不绝,元宝香烛祭品摆满了桥周边。而桥下河道中,不时有人在清理桥上人们所投下的众多粽子。端午“走桥”民俗,是南北方多种民俗文化融合后在特定封闭的山区地带传承、变异的结果。在闽东北田野调查中得知,几乎所有木拱廊桥都有这种极富地域特色的楚民俗孑遗。老百姓选择廊桥为主要祈禳活动空间,是因为木拱廊桥中都供奉有神灵。民众以祭神祈福祛病为主要内容,通过“走三桥”来寄托自己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村落的美好祝愿。走桥念经者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也有少数老年男性。仪式包括祭祀、走桥、抛粽三个步骤。有摆桥供的人还准备一些斋菜,一般是木耳、香菇、笋干、黄花菜,豆干等五盘。现在人们多简单用水果一盘,还有投粽祭屈用的粽子两个,用彩色丝带将它们搁在一起。贯穿6枚硬币。对于走桥习俗的解释,有纪念屈原说、宗教祭祀说、廊桥文化崇拜说、走百病说等,其中走百病说最为流行,也是符合端午节辟邪防病的核心文化内涵的一种解释。◆女婿给丈母娘家“送节”
每逢端午节,女婿照例要给岳父母送黄瓜鱼,俗称“送鱼”。黄瓜鱼,又名黄花鱼、桂花黄鱼、金龙。这种农历四月季 “官井洋” 特产,因为披一身金黄色的吉祥外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古以来就是餐桌上的上乘海鲜,颇受人们的喜爱。现在正宗野生的大黄瓜已经很少,价格昂贵,所以多数人以小种黄鱼代之。“送节” 时,新婚夫妇男方家备好黄瓜鱼等礼物,装入红布袋、红礼担,挑着送往女方娘家,以表示女婿对岳父母的孝敬之心。而娘家人则“剪裁绿锦与红绫” “中间绣作昆虫五”制孩童过节的新肚兜和新衣回礼,还按照婿家人数制大、中、小各种规格的官浦油扇(亲家男女老少,人人有份)“送节”。女方娘家人送节饼(福安人做节的节饼主要有两种:一是 “燠烧”, 一是粉饼)和夏天衣服、鞋、扇子、香袋等礼物,承载着外婆对小外甥、外甥女的疼爱和母亲对女儿的美好祝福,也蕴意亲家老小数代同堂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健康如意。
端午吃节饼 \ 林耀琳摄
◆新媳妇系五彩线 “记节”
每逢端午,当年新娶人家都会备好红尺子、剪刀和红头绳。一大早,新媳妇便于厅堂等候前来缚玍的儿童。当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孩子簇拥到家时(幼儿则由大人或抱或掮于肩前来),只见新媳妇拿着一把手绳,用一种特别的手法,将五彩线松松但又牢牢地系于孩子们的手腕或脚腕 (男左女右) 。之后,新媳妇还送孩子们自织的各色小挂件,有五色丝线织成网状、缀着流苏、内裹樟脑的“避毒丹”,有彩色玻璃丝编织的形象逼真的花草虫鱼,还有各色花布缝制而成的八卦小香袋。挂在小孩脖上,寓意着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种独特的习俗,俗称“记节”。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端午节系五彩线是很有讲究的,五彩线必须用青、白、红、黑和黄色五种颜色的丝线或绒线(也称花丝线)制成。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据说,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抛到河里让水冲走或剪下丢到屋顶上。民间歌诀:“六月六百索子剪掉撂上屋,喜鹊衔的作瓦屋” 。
◆午时浴兰汤防疫保健
五月五日的十二点,称“ 午时”,此时凡人皆畏之。端午这个特殊的时刻,民间有许多独特的保健行为,其仪式最简单,也最生动。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除了“菖蒲药酒与雄黄”外,还有“午时晒”和喝“午时水”、浴“午时汤”民间仪式。 “人歇五月节”,午饭后街上的商铺也都纷纷关门了。休息的人们喝“午时水”,就是喝用熬成的药汤。这个时候的草药是极好的,消暑祛湿,整个节日都充满淡淡的草药香。风俗志载:端午前,漫山遍野的药草,茎叶成熟,药性好,于是择晴日采之,晾晒干,备于端午日配制成药,此俗由来已久。端午午时浴兰汤,这个行为仪式有历史。《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载了明代乡村百姓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煮一些兰草、菖蒲、艾叶等香草洗澡。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自古以来浴兰汤喜净,凸显了福安人重视卫生防疫的好传统。一样的端午,不一样的记忆。从福安人过端午的传统习俗看来,端午节不仅是纪念屈原的“祭屈节”,还是最古老的“女儿节”,古闽越人的“龙子节”,恶月恶日避邪驱瘟的“重五节”,五节并过。活生生的传统习俗,佐证了端午节来源的多重性。“做节”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做节”也成为福安民俗盛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