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是居住条件,不变的是邻里情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8-07 14:02:14
图片
图片

“小区居民70%以上都是原阳泉村村民,从同村到同小区,大伙熟,事好办。”站在福安市阳头街道阳泉社区万家福花苑小区,社区经联社理事会成员池泽平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小区从建设之初矛盾重重到住下后其乐融融的转变。


阳泉社区由阳泉村演变而来,社区建设之初征用不少地块,万家福花苑小区是为村民规划的安置点,也是宁德市第一批社区自建安置工程。工程启动前期,村民对由社区经联社牵头安置工作疑虑重重,加之安置工程久未动工,上访不断。2010年,安置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成为破局关键,“领导小组成员由村民推荐的代表组成,大伙信得过。”池泽平说。


有了主心骨,小区建设按下“快进键”。池泽平清晰记得2016年村民抓阄选房的场景。“三个箱子前围满了人,大伙积极性高涨,这就是当时的场景。”指着万家福花苑小区门口宣传栏上的一张照片,池泽平介绍,村民选走365套,余下90多套。


“受限于小区土地性质,余下的空房无法在市场上流通。”一边是开发商建造尾款未结清,一边是剩余空房无法出售,社区干部心里着急。


特事特办,市里一场专题研究会如及时雨化解了社区干部的心头大事。“随着90多套房屋成功出售,万家福花苑小区建造扫尾工作圆满完成,26户上访户心结被解开。”池泽平回忆说。


安居之后,乐业与善治如何实现?


万家福花苑小区党支部将创收目光瞄准小区建设之初预留的店面。“起拍价每平方米20元,22元、25元……最后拍到40元。”回想起2018年那场由社区经联社组织的3号楼商铺招标会,万家福花苑小区党支部书记陈琳记忆犹新,“在经联社运作下,5800多平方米商铺,每年为小区带来360多万元收入,每户最少能分到1万多元。”


小区有收益,党支部开始思考如何让群众受益最大化。除了每年分红,党支部从创收中留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小区老人医保缴纳、活动组织等,还腾出一部分空间,让更多服务入驻,红色驿站便是其一。


跟随陈琳脚步,记者来到万家福红色驿站,入门处,一块小区党员服务清单格外醒目,党员联系方式、服务意向或特长等信息详细展示。


“这是小区治理的重要力量之一,居民有需求,直接拨打上面电话就可以获得帮助。”陈琳举例说,程世梅在公交公司上班,前段时间,市里为60周岁及以上老人办理免费乘公交车手续,但需到政务服务中心或在手机上操作,“得知小区很多老人不懂办理这项业务,程世梅花了一个周末时间,在红色驿站为他们一次性解决。”


“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治理体系,是万家福花苑小区居民诉求能在“最后一米”快速化解的关键。“小区分为5个网格,选出5名楼栋长,将26名党员安入其中,服务300多户居民。”陈琳介绍。


不止于党员,志愿者也是小区重要服务力量。“我们原来是一个村的,现在住一个小区,变的是居住条件,不变的是邻里情。”万家福花苑小区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程幼英告诉记者,在城里住大家门一关,邻里几乎不认识,万家福花苑小区不同,大伙乡里乡亲的,矛盾不出小区都能解决。


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化解矛盾有何招数?“生活都免不了磕磕绊绊,小区的居民多多少少都有点亲戚关系,现在志愿者队伍有30来号人,找来亲戚做思想工作,最后再把双方带到小区议事亭喝一杯茶,啥矛盾都没了。”程幼英笑呵呵说。“其实就是将传统熟人社会的信任转化为现代社区治理的情感纽带。”陈琳补充道。


激活自身治理力量,万家福花苑小区还善借外力。“没有这个游乐场前,孩子们总喜欢在入口那两米多高的喷泉背景墙处爬上爬下。这怎么行。”巾帼志愿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次座谈会,志愿者与共建单位达成为共识,为孩子们打造一个安全玩耍空间。共建单位出资,志愿者出力,一块绿地被改建成小型儿童游乐场,滑滑梯、乒乓球桌等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是家长,我们志愿者悬着的心都落地了。”程幼英说。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

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