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阔别多年的坦洋,眼前的村景,既熟悉又陌生。时过境迁,坦洋已不是当年旧模样。虽然物是人非,但目之所及皆可能触景生情。“向时间,讨一味初色的美”。情深久如初漾,风景旧曾谙。忆起过往的人和事,竟然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历历在目,这份情结怎么也无法抹去。
初识坦洋,是1986年的秋季。那年,我从部队转业供职于福安县委宣传部,经常到坦洋驻村蹲点,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曾记得,那时候,改革开放肇始,坦洋村大队长刘少如,竟然就走出“山门”,带着“坦洋工夫”闯荡上海市场。一个多世纪以前,坦洋工夫曾以高贵品质征服英伦震惊世界,并在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夺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其后,几起几落,给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和难解的疑惑。与茶为伍大半生的老刘深知,坦洋人的命运与茶叶是休戚相关的。几十年来,刘少如念念不忘的是“坦洋工夫”的东山再起 。在农村商品经济浪潮刚刚出现时,谙熟“茶经”的刘少如,很快就重整旗鼓,努力在国内外茶叶市场重新赢得一席之地。一位来自东北的记者,在吉林省《农村未来》杂志上撰文说:“初见刘少如时,觉得这位个儿只有在1.60米左右,体重不足百市斤的干瘦干瘦的小老头儿,与四周那高耸入云的大山对比,显得太渺小了。可是,当采访了坦洋后,忽然奇怪的问自己:‘是人高,还是山高?’”
曾记得,那阵子,坦洋村上空响起了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硝烟过处,亮出了一个木牌,上书“福建省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当时,有人在背后说风凉话:“六月的山鸡飞不远”。然而,没过两年,印有坦洋工夫绿茶“蒙泉”“翡翠”商标的茶箱,却一批又一批“飞”到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几乎遍及半个中国。到1988年,村办茶厂(茶叶公司)年产值数百万元,村集体、村民收入各二三十万元,上交国家税收十多万元。这个“泥腿子公司”,跨村、跨县、跨省办初制厂、精制厂、窨花厂、茶庄,蹚出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兴茶路。1989年2月23日上午,刘少如被请到宁德地委行署作报告;《福建日报》则以《山鸡飞上凤凰台》为题,在头版刊发了这件农民给干部作报告的新鲜事。
曾记得,那时期,黄庭娇等12个女人合伙成立耕山队,上山垦复茶园种茶。有人说婆娘们是“‘跟山队’跟不出名堂”。村妇们“不让须眉”硬是顶过倾斜的“半边”天,努力开垦茶园48亩,并办起了“三八”茶果园。一位作家说:女人是月亮,男人是太阳,女人只能凭借男人的光辉炫耀自己。然而,在坦洋,女人也是太阳。耕山娘子军,用行动实现了“时代不同了,男人们能办到的事,女人也能办得到”的誓言。巾帼有为,释放“她”力量。在妇女耕山队的带动下,全村90%以上妇女参加“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巾帼建功”,用辛勤的劳动和耕耘的汗水,换来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这一面荣誉的大旗。
梳理曾经的岁月记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时光回溯到1989年10月11日至14日,我跟福建日报记者陈育进坦洋“驻村三昼夜”。走村入户,听说一桩桩、一件件故事,是“四下基层”为民造福的真实写照。当时,坦洋是地委书记农村党建联系点,他亲自指导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关键一招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打破“祖宗山” 与 “祠堂山”两座思想“大山”,从党员带头挖山种茶到“谁种谁有”,唤醒农村沉睡的资源。短短几年,全村茶山面积增了十倍,为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宁德地委提出“闽东学‘三洋’(福安社口镇坦洋村、福鼎叠石乡竹阳村、古田鹤塘镇西洋村),要求坦洋要当“领头羊”。
20世纪80年代末,坦洋是党建、扶贫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心中有了这面旗帜,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会有一股永不熄灭的原动力。”党建引领绘蓝图,“风展红旗如画”。1989年9月,坦洋村党支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有感于“坦洋先锋”昂扬的“旗帜”理念,以做“人民的信差”为圭臬的我们,夤夜磨稿,赶写了《旗帜不能卷起》(见《福建日报》1989年11月25日)《关键时刻》(见《福建日报》1989年11月26日)稿子,通过坦洋党建侧面回答了“山乡巨变是怎么干出来的”。随后几年,我一直关注坦洋的新闻,采写了《致富路上的“火车头” 》《“坦洋工夫”久久为功》等数十篇稿件见报,并主编出版《坦洋工夫茶话》。既传播坦洋坊间的相关逸事,也与坦洋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原想安排一段时间到村里住一阵,走走家,串串户。没料到这次走得这么匆忙,心里很遗憾。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走进 “振兴之路主题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几行大字,正如那家常的“坦洋工夫茶”一般让人暖心。“四进坦洋”陈列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个个写实的场景、一段段佳话故事……其中所蕴含的重要理念、宝贵经验和优良作风,让每一个慕名而来的人念兹在兹。如今,“情常在”党建、“情常在”思政课、“情常在”……已成为当地一大特色品牌。
“行尽东南郡,重来访旧居。此心能有止,他境更谁如。”(宋·孔武仲)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挥之不去的魂牵梦绕,是念想,是情愫。时隔多年,重访故地,在村口路遇当年坦洋村支书(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刘智勇。老朋友追忆亲历往事,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蓦然回首,不仅是对过往的眷念怀旧,更有当下正在不断延伸的新向往。登高欲穷千里目,放眼远眺,“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12个大字,镶嵌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茶园之上 “情常在”,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作者:郑望
编辑:宋诗莹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