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城区绿意葱茏 张业 摄
山上,油茶林涌动,酝酿新丰收;林间,绿茵种畲药,一地双增收;河畔,竹林舞婆娑,出笋正当时……盛夏福安,绿水青山间迎来又一轮收获。
福安森林覆盖率55.36%、森林蓄积量975.39万立方米。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福安把森林当“宝库”,深入挖掘森林潜能、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开发了油茶、畲药、绿竹笋等系列森林食物,广袤的森林资源,为当地人的饭碗提供了更加丰盛的食材。靠山吃山,养山护山。福安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理念,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补短板、锻长板,点“绿”成金、逐“绿”奋进,不断放大生态效益,让好生态转换为兴产业的源动力,促进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追青逐绿,林下生“金”。如今,林下经济已经成为福安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
各式养生炖罐是福安市民早餐和夜宵不可或缺的主角。佐以炖汤的本地特色畲医青草药材,则是其中的灵魂。
福安人有自己的煲汤文化。山区老百姓就地取材,将各类野生药材融入日常饮食。随着消费市场扩大,畲药需求量逐渐增长,如何稳定获取原材料?森林钱库给出的答案是:开发林下空间。
林下种植畲药 陈雅芳 摄
仲夏时节,走进彭家洋畲药种植基地,山苍子、牛奶草、大青等畲药郁郁葱葱。“这些草药与食物一起炖,让食物兼具滋补、防治疾病等作用。近年来,人们日益注重康养,畲药供不应求。”彭家洋村畲药种植基地负责人兰伏峰介绍说,立足生态优势、挖掘自然资源,村里的畲药种植基地规模已扩大到200多亩。
穆云畲族乡燕科村乌稔树基地,钟富星经过十多年试验,攻克了乌稔树苗木培植难等问题,目前基地已形成扦插育苗、高压育苗、种子育苗等多种育苗模式,年均育苗10余万株,年产乌稔树汁2万多公斤;溪潭镇兰田村畲药生态种植园基地里,铁线莲、三叶青、山苍子等30多种畲药生机勃勃,20多户村民户均可增收3万多元,还吸引企业进村投资兰谷畲医药温泉项目……
为加快推进畲族医药产业化,福安出台《福安市关于扶持和促进畲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五条措施》《福安市畲药种植奖补细则》,根据不同畲药品种每亩给予3000元至6000元奖励,并开展畲药种植技术和畲医实用技能等培训,目前福安市林下药材种植已达1万多亩,产值5000多万元。
林下生“金”的故事,正在福安茫茫山林中不断上演。
福安“百里绿竹长廊” 李郁 摄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上海)国际竹产业博览会上,由福安市竹业协会选送的“福安绿竹笋”从上千件产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本届博览会最高奖——优质产品金奖,书写了福安绿竹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闽东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产品。
“从来没吃过如此鲜甜的笋!”“第一次生吃鲜笋,像水果一样鲜甜,太棒了!”博览会现场,不论是鲜食还是白灼,福安绿竹笋以其“鲜、甜、脆、嫩”的风味,俘获了大家的味蕾,获得一片赞誉。
笋农在竹林里挖笋 李郁 摄
究竟是怎样的山水能种出如此般竹笋?视线拉回到福安“百里绿竹长廊”。群山涌翠,竹海茫茫,盛夏时节,一颗颗绿竹笋破土而出。
凌晨,溪柄镇黄兰村村民顶着头灯、扛上锄头、带上挖笋器具向竹林出发。刨土、采挖、覆土,一阵忙碌后,笋农从竹林里收获一筐筐脆甜馈赠。
绿竹生态美,林下生黄金。福安人对竹笋的开发,不止于就地取材,更有科技与产业加持。
在竹笋大家族中,绿竹笋因鲜脆甘甜的口感备受青睐,但产季集中,过时不候。近年来,福安通过低产林改造、技术人员一线指导、丰产栽培技术推广,促进绿竹笋增产增收,同时和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攻克了绿竹笋保鲜技术。“笋季从每年的5月持续到10月,产量提高30%左右。今年行情好,端午节前上市的绿竹笋每公斤卖到36元,价格超过去年。”绿竹笋种植户薛锦立说。
截至目前,福安共发展竹林面积10万亩,其中毛竹林4万亩,绿竹5.5万亩,篓竹、雷竹、石竹等小径竹1.2万亩,笋竹类加工企业10家,竹业年产值6亿元。
森林是开发优质原生态食物的资源库,也是天然的大粮库。
油茶,与油棕、椰子、油橄榄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籽加工制成的山茶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80%,比备受推崇的橄榄油还高。随着“少吃油,吃好油”健康膳食理念渐成共识,油茶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不久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油茶技术团队带着一批接穗熟练工到范坑乡和溪潭镇,为当地油农示范高接换冠改造技术。“林业科技人员全程参与该团队选育的‘华金’‘华鑫’‘华硕’及‘湘林210’高优品种在福安试种,它们理论产油能力可达到亩产油67公斤以上,待表现出优良特性后再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宁德市科技特派员、福安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陈长义介绍。
除了外引,福安还加大内培力度,大力推进油茶良种选育。福安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提出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培训、品牌培育等政策扶持;利用省级油茶项目补助资金和本级产业发展资金 1000 多万元,新种油茶 1000 多亩,复垦、改造油茶低产林 1.1 万亩,油茶幼林抚育 2 万亩;对新造油茶林每亩补助 1200元,改造油茶低产林每亩补助300元;2023年以来,深入实施油茶产业三年发展行动,加快建设范坑油茶产业园;每年选派数十名林业科技人员积极承担油茶科研、推广、生产等十多项项目,涵盖良种选育、整形修剪、油茶全果利用研究与技术推广等方面,有效提升油茶科技含量,增加油农收入。目前,当地共有1万多户油农从油茶生产中受益。
复垦、改造油茶林,为的是走出油茶林低产之困。油茶要高产,离不开精耕细作。但过去,许多油农疏于管理,使油茶林陷入“人种天养”的境地。
眼下,福安正将低产油茶林改造列为重要任务——对林相破碎、树龄过大的油茶林更新替换,栽植良种新苗;对品种产量表现不佳的油茶林,通过高接换冠,引入新品种;对于管理粗放、基础设施条件差的油茶林,强化施肥、修剪措施,完善设施配套,扭转“人种天养”“重造轻管”的局面,今年福安计划新造油茶林1.3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2240亩。
科技创新为油茶产业发展带来新动能。产业链条延伸,则让其附加值实现倍增。
食用山茶籽油、化妆品、洗发水……在福建省泊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厅内,各种利用油茶油精制的衍生品整齐陈列。“通过精深加工,我们已经研发出30多款油茶油衍生品,与传统售卖油茶油相比,精深加工让油茶油价值翻倍式增长。”公司总经理李贵明介绍。
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补强产业短板成为福安油茶加工企业共同选择。目前,当地已有油茶加工企业6家,主要生产油茶精制油、胶囊、皂素等系列产品,设计加工能力达3000多吨,年产值超1.6亿元。
每款油茶油产品面市背后都是大量的科研投入,这无疑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打通堵点,福安与福建省中医药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通过成立专家工作站,建立联络机制,推动油茶油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连续3年举办油茶文化节,建设“绿色油库”记忆馆,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旅项目,进一步擦亮油茶品牌。
林下养殖蜜蜂 陈雅芳 摄
不仅仅是油茶,森林粮库在产业化进程中,成为“绿色金库”。荒山种油茶、林下套畲药、林间养蜜蜂……放眼福安广大林区,林下种养殖“花样繁多”,群众增收路越走越宽,推动森林“三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故事,谱写在福安的绿水青山之间。
记者:陈雅芳 吴景华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王雯秋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