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乡三月”笔会]畲乡三月桃花红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张志强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0:33:44
    福安新闻网(张志强)三月春暧,暧和的不仅仅是穆水,还有我的目光。我的目光是被畲乡的桃花点燃的。  不是一株桃树的花红,你简直无法想象初见的感觉。旁边是一条长长清清的穆水,清到让你心醉的那种,清到让你忆起单纯童年的那种。岸上广袤的原野上是一片片广达千亩的桃林。当我在福安西部的“桃花源”下车时,我的目光似乎立刻被这种温柔点燃,那种连成一气的粉红,犹如一块披在畲乡的红盖头,含羞似笑,让你觉得天地也变得如此妩媚多情。我在想,福安西部的康厝,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畲乡,为什么会选择植桃来丰沃自己的乡土?  也许是因为桃这一美丽的果树却有悠远的历史吧。早在4000年前,桃就被人类利用、选择、驯化、栽培,中国商、周时期已有普通桃的原始种,古书如《诗经》、《山海经》、《管子》,都对桃进行了诸多记载。在它进化的过程中,它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不仅有了丰富的品种,而且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与畲族同胞有着何等相似。在岁月的长河中,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里,畲族同胞不仅没有被苦难压垮,而且拥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音乐、体育、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在民族大家庭中是一枝独秀,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也许是因为桃是最能代表畲乡人民幸福之梦的果树吧。在最初的《诗经·周南·桃夭》里,桃就已经在其中吟唱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章。桃因生长旺盛,花色艳丽,结果早而多,亦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祥和与幸福。到了东晋末年,陶渊明更巧妙地构思出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在陶渊明的笔下,桃又变为世外乐土的标志。我想,在漫长的植桃史中,畲乡人民定然在每一棵桃树上倾注了勤劳的汗水,给每一朵桃花献上了最甜的笑容,而桃也一定被深深感动了,所以以累累的果实来回报畲乡人民,让每一个勤劳的畲家都能“灼灼其华”,让每一个美丽的畲乡都成为桃源乐土吧。  也许是因为桃总是古人用以比喻人才、人品时的好对象吧。如“桃李满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盈门”等成语,一直沿用至今。 从这片畲乡,曾走出了宋殿中御史郑寀,走出了一腔爱国热血的中华邮政局军邮总视察林卓午少将,走出了多少进士举人、博士硕士。畲乡人好学上进,心在故土,眼睛却看着世界,他们不做井底之蛙,视野开阔,愿担社会重任,勇济天下苍生,其精神与胸襟尤令人感奋。  在康厝的金斗洋村,我惊喜地发现,这个坐落于半山里的山村,桃树依然是沿山而植,这里一簇,那里一丛,不管山风如何寂寞地吹拂,它们抱成一团盛开自得。那是给我别样的审美感受,我看到它们战胜了孤独,战胜了喧嚣,清醒地明白自己的生命姿态。因为它们知道阳光始终和自己在一起,它们的花瓣张成了阳光的翅膀,在山里飞翔。就是这个平凡的小山村,却获得了“畲族武术之乡”的殊荣,我透过金色的阳光,似乎看到了这里的村民正以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智慧体悟着畲族武术的一招一式,无数个创造的日子汇合在一起,厚重的文化便立起来了。面对这些朴素的畲乡人民,你怎能不被他们的这种生命姿态所深深打动,并由衷地赞叹和产生敬意呢?  三月,我在畲乡,看到桃花红了,看到村貌更新,看到学校林立,看到高速公路将通,由此我想到了桃的深层文化符号。在古时,桃树的兴衰,常联系着国家的兴衰。适逢太平盛世,百姓安居乐业,桃也得以很好发展。《尚书》记载:“周武王克商,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周武王凯旋而归,坐定天下,便公布了一项偃武修文的重大措施。这是一幅和平景象,不用别的花作陪衬,只用桃花,足见桃花和西洋的橄榄枝具有同样的意义。在今天伟大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畲乡的千万桃林,不是也勇立时代的潮头,不是也在合唱一首春天的故事吗?正是:  畲乡三月桃红,人间正是春浓。若觅世外乐土,不如转入此中。
作者:张志强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