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志士——谢翱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1-02-28 06:04:32
谢翱(1249-1295),号晞发子,出生福安樟南板(今福安市晓阳区)。其幼年受良好家教,熟读历史上忠诚英烈之传记,养成了封建文人落拓不羁的个性与坚贞气节。少年时曾随父迁徙浦城生活。1265年赴临安参加进士科考,试进不中,落魄于漳,泉二州。此时正逢元丞相伯颜举兵攻占临安,南宋政权分崩离析。然而,这位忧患馀生的爱国青年当悉知文天祥在南剑州(今南平市)建立都督府,遂变买家产,募乡勇数百前往投效,并且担任“咨议参军”等职务。跟随文公转战漳、梅、赣诸州,他们一路进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此举震惊了元朝朝廷,元世祖即令大将张弘范率领两万多人马,分水陆两路南下。潮州一战,文天祥兵少势孤,被迫退守海丰的一座荒山岭;元军星夜直趋,文天祥被俘押往大都。
     1283年,文天祥就义消息传遍九州,谢翱北望凭吊,恸哭失声。顷因元朝政权趋于巩固,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此时的谢翱改称粤人,自号晞发子(道士);携带文公生前赠送的玉带砚,流亡浙江的永嘉、丽水一带,继续对元朝统治者进行消极抵抗活动。先后在越山、西湖等地组织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诗社“月泉吟社”、“汐社”;联合了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像郑思肖、邓牧、林景熙等,互相唱和,抒发亡国之痛。
     1295年,时值文公逝世八周年,他又同友人登西台凭吊,并且吟作《楚歌》以招魂,其悲愤抑郁之情勃勃于言表。1295年浪迹一生的他最终定居杭州西山,同时娶刘氏为妻。次年,因患肺结核去世,享年47岁。遵其遗嘱葬于西台,对于他的人格和才华深为景仰的人们,纷纷赴场以诗文殉。并捐建“许剑亭”以示纪念。
     谢翱一生怀才不遇,且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宋室的愿望亦未能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与散文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笔耕,创作丰富。可惜由于位卑以及年代久远等原因,许多作品已散佚。目前,南京图书馆馆藏仅有《许剑录》、《晞发集》两部。明清两代的文学家宋廉、黄宗曦、杨慎、纪晓岚等,都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被誉为“南宋翘楚”、“宋末诗人之冠”。
     谢翱一生与西台结下生死之缘。自1265年赴临安试进时,与其父一起途经严陵,首次登西台凭吊。此后他多次登览西台,写下不少诗章词文;其中最著名的有《西台哭所思》、《登西台恸哭记》。
      从黄山旅游乘车蜿蜒而下至新安江畔的岔柏坞,再转乘帆船,行约十余里,就到了富春山;山上的“严子陵钓台”也随之一目了然。船至峰下登岸,顺着一条石阶而上,江山明丽,浮云挽袖;左转右折,即抵达钓台。钓台有东西二台,两相对峙,背靠青山,下临绿水。东台地势平坦,相传是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垂钓处。严光与刘秀是同窗学友,他为了躲避故交光武帝的“用才”,而反穿羊皮袄于此种田垂钓。东汉以降,许多大文豪都到这里朝拜过,多有吟诵。连在离乱之中的李清照经过钓台时也写了诗。正因为严光逃脱现实的宿命个性,于是才有了那一幅“独钓寒江雪”的千古不朽图画。钓台的右边是西台,也称哭台;是以谢翱冒死哭文天祥而得名的,可见谢翱一哭之痛。西台的风景比东台还好,极目望去,群峰叠嶂,郁郁葱葱;近处的山色是浓绿、墨黛;远处是翠绿、鳖青;再远处就是几抹淡墨。俯视台下,碧绿的江水,婉转向东流去。江上有缓缓移动的片片白帆;江边一阵阵汽轮的鸣号声,给这景物幽深的所在,增添了时代的音响。西台上有一座石亭,就是当年人们为纪念谢翱而建的“许剑亭”。原有的柱楹上的金字石刻已不知毁于何代,今存系近年重新补遗修整的。亭的左侧,树立着一块青石碑,碑文写到“粤谢翱之墓”。墓的四周茂林修竹,风物宜人。若从易学的角度而论,西台确实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传说文革十年浩劫中,谢墓坟倾碑倒,荒草丛生,石亭亦惨遭破坏。幸好近年来当地政府多次拨款修建,且例入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如今的西台已成为富春江上的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