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葡萄结出亿元产业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14日来源:不详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7-07-14 05:14:46
5月中旬,大雨初歇。望着3亩多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花生仁大小的巨峰葡萄挂满果架,长势喜人,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果农陈旭华心头热乎乎的:“今年的葡萄长势、品质比去年好,再过几个月便可以采摘上市了,今年收入1万元没问题。”
老陈的这片葡萄园原本是稻田,一年两季,收割干谷共800公斤左右,一亩算下来才收入600至700元,廖廖收入难以维持生计,老陈还得四处奔波打短工,养家糊口。1995年,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群众种植巨峰葡萄,收入明显提高,老陈一家人一合计,翻了稻田,引来大苗,试种了1亩多的巨峰葡萄,当年效益便初步显现。尝到增收的喜悦,老陈发展葡萄干劲十足,面积增加到3亩多,收入达到1万多元。葡萄采摘后,老陈还在果架下套种了800多株花菜,每亩又增收700多元。收入提高了,老陈家的生活水平则是节节攀升,不仅添置了摩托车、洗衣机、VCD等一系列家用电器,还翻新了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盖起了红砖房,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陈高兴说,是巨峰葡萄让他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像陈旭华一样,依靠种植巨峰葡萄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果农,在福安市并不鲜见。仅老陈所在的象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葡萄,95%以上的果农盖起了新房,安居乐业。
小小葡萄成了福安农民增收的“重头戏”,可这原产于北方的水果品种何以在“水土不服”的南方“安家落户”,并挑起了农业产业大梁,成就亿元产业?
试种:北方水果南方安家葡萄种植过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西部地区,南方很少大面积种植。1985年初,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果农陈玉章、陈水现等4人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农科院地热所等地引进20多个葡萄品种,栽培10多亩进行试种,迈出了北方水果南方安家的初次尝试。但这一大胆试种,在业内引来了众多质疑和反对,不少专家认为,南方高温高湿天气,病害严重,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不易平衡,无法适应北方葡萄栽培。
非议声中,葡萄落户了。经过多年反复试种,巨峰葡萄以其果品好、高产、稳产、抗病力强、比较容易管理等优点,从试种品种中脱颖而出。在科技工作者和产区果农的不断探索下,有效克服了高温多雨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好地掌握了巨峰葡萄配套栽培技术。引种大获成功,让众多果农吃下“定心丸”。此后,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以象环村为中心,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栽培技术,以每年新植面积500至600亩的速度,逐步扩大栽培面积,巨峰葡萄登上了福安农民增收的大舞台。
推广:科技助力产业崛起福安毗邻的广东、浙江及省内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葡萄需求旺盛,购买力强,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巨峰葡萄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大苗栽植、合理密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5年福安以每年财政补贴60万元、连续三年的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生产,每年新植面积3000至4500亩,拉开了全市科学推广巨峰葡萄的热潮。根据巨峰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化布局:选择通风条件好,光照充足、相对湿度较小的南部内海湾的平原地区集中发展,连片种植;选择早春土壤升温快的溪柄洋作为早熟栽培区,选择高海拔的松罗、晓阳等乡镇作为迟熟栽培区,调节产期,提高卖点。
在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福安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一套既适合当地条件,又符合巨峰葡萄生物学特性的精细栽培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闯出了葡萄园立体间套种模式,每年秋冬葡萄采摘上市后在棚架下套种1至2茬蔬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亩还增加了1000至1500元的经济效益,果农们更是喜上眉梢。至2005年,福安巨峰葡萄面积已达4万亩左右,鲜果总产量5万多吨,总产值超过亿元。可以说,葡萄已经成为福安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配套:政府扶持做强产业葡萄产业崛起,但产业化生产中配套技术落后的问题则是日益突显。为促进葡萄生产的规范化、产品的无公害和优质化,增强市场竞争力,福安市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从1999年开始,市里组织实施了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福安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以良种选育、设施栽培、产期调节、无公害栽培、产后商品化处理以及保鲜加工等为内容,采取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攻关研究,取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2003年,针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点,市里又推出“巨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起草完成了福建省地方标准《巨峰葡萄综合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经过试验研究和多点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示范园葡萄栽培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福安还着力加强了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成立了市葡萄协会和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葡萄分会及10个农村专业葡萄协会,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产销信息服务,积极做好无公害葡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现有2万亩巨峰葡萄基地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6万吨巨峰葡萄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并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福安巨峰”产地证明商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葡萄保鲜库30多座,总库容量达700多吨,年保鲜处理葡萄能力达2万多吨。每年销往市外的巨峰葡萄在3万吨以上,销售总额达1.5至2亿元,已初步建立起包装、保鲜、运销相配套的葡萄产后服务体系和覆盖本省的福、厦、泉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的营销网点和信息网络。
小小葡萄,成就了福安农业亿元产业,也为福安赢得了“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如何让这一产业更具竞争力,为农民增收锦上添花?“五一”长假一过,福安市政府便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邀请大江南北从事葡萄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22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到福安葡萄园中实地考察、传经送宝,并召开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恳谈会。
老陈的这片葡萄园原本是稻田,一年两季,收割干谷共800公斤左右,一亩算下来才收入600至700元,廖廖收入难以维持生计,老陈还得四处奔波打短工,养家糊口。1995年,看着村里越来越多的群众种植巨峰葡萄,收入明显提高,老陈一家人一合计,翻了稻田,引来大苗,试种了1亩多的巨峰葡萄,当年效益便初步显现。尝到增收的喜悦,老陈发展葡萄干劲十足,面积增加到3亩多,收入达到1万多元。葡萄采摘后,老陈还在果架下套种了800多株花菜,每亩又增收700多元。收入提高了,老陈家的生活水平则是节节攀升,不仅添置了摩托车、洗衣机、VCD等一系列家用电器,还翻新了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盖起了红砖房,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老陈高兴说,是巨峰葡萄让他逐渐走上了致富路。
像陈旭华一样,依靠种植巨峰葡萄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果农,在福安市并不鲜见。仅老陈所在的象环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葡萄,95%以上的果农盖起了新房,安居乐业。
小小葡萄成了福安农民增收的“重头戏”,可这原产于北方的水果品种何以在“水土不服”的南方“安家落户”,并挑起了农业产业大梁,成就亿元产业?
试种:北方水果南方安家葡萄种植过去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及西部地区,南方很少大面积种植。1985年初,福安市赛岐镇象环村果农陈玉章、陈水现等4人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农科院地热所等地引进20多个葡萄品种,栽培10多亩进行试种,迈出了北方水果南方安家的初次尝试。但这一大胆试种,在业内引来了众多质疑和反对,不少专家认为,南方高温高湿天气,病害严重,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不易平衡,无法适应北方葡萄栽培。
非议声中,葡萄落户了。经过多年反复试种,巨峰葡萄以其果品好、高产、稳产、抗病力强、比较容易管理等优点,从试种品种中脱颖而出。在科技工作者和产区果农的不断探索下,有效克服了高温多雨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好地掌握了巨峰葡萄配套栽培技术。引种大获成功,让众多果农吃下“定心丸”。此后,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以象环村为中心,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栽培技术,以每年新植面积500至600亩的速度,逐步扩大栽培面积,巨峰葡萄登上了福安农民增收的大舞台。
推广:科技助力产业崛起福安毗邻的广东、浙江及省内一些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葡萄需求旺盛,购买力强,市场前景看好。再加上巨峰葡萄栽培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大苗栽植、合理密植技术的推广应用,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5年福安以每年财政补贴60万元、连续三年的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生产,每年新植面积3000至4500亩,拉开了全市科学推广巨峰葡萄的热潮。根据巨峰葡萄的生物学特性,实行区域化布局:选择通风条件好,光照充足、相对湿度较小的南部内海湾的平原地区集中发展,连片种植;选择早春土壤升温快的溪柄洋作为早熟栽培区,选择高海拔的松罗、晓阳等乡镇作为迟熟栽培区,调节产期,提高卖点。
在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福安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一套既适合当地条件,又符合巨峰葡萄生物学特性的精细栽培技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并闯出了葡萄园立体间套种模式,每年秋冬葡萄采摘上市后在棚架下套种1至2茬蔬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每亩还增加了1000至1500元的经济效益,果农们更是喜上眉梢。至2005年,福安巨峰葡萄面积已达4万亩左右,鲜果总产量5万多吨,总产值超过亿元。可以说,葡萄已经成为福安最具特色和发展潜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配套:政府扶持做强产业葡萄产业崛起,但产业化生产中配套技术落后的问题则是日益突显。为促进葡萄生产的规范化、产品的无公害和优质化,增强市场竞争力,福安市政府加大了扶持力度。从1999年开始,市里组织实施了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福安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以良种选育、设施栽培、产期调节、无公害栽培、产后商品化处理以及保鲜加工等为内容,采取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攻关研究,取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2003年,针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点,市里又推出“巨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起草完成了福建省地方标准《巨峰葡萄综合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经过试验研究和多点示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示范园葡萄栽培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
福安还着力加强了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成立了市葡萄协会和葡萄主产区的乡镇葡萄分会及10个农村专业葡萄协会,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和产销信息服务,积极做好无公害葡萄产地认证、产品认证及品牌建设等各项工作。现有2万亩巨峰葡萄基地获得省级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2.6万吨巨峰葡萄产品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并向国家工商局申请注册了“福安巨峰”产地证明商标。目前全市拥有各类葡萄保鲜库30多座,总库容量达700多吨,年保鲜处理葡萄能力达2万多吨。每年销往市外的巨峰葡萄在3万吨以上,销售总额达1.5至2亿元,已初步建立起包装、保鲜、运销相配套的葡萄产后服务体系和覆盖本省的福、厦、泉和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粤东地区的营销网点和信息网络。
小小葡萄,成就了福安农业亿元产业,也为福安赢得了“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如何让这一产业更具竞争力,为农民增收锦上添花?“五一”长假一过,福安市政府便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邀请大江南北从事葡萄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220多位专家、教授、学者,到福安葡萄园中实地考察、传经送宝,并召开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恳谈会。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