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乒乓球跳动的声音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全家福安”首届福乒赛正面向全网征集“福安乒乓故事”,让情感与乒乓共鸣,让故事与福安相融。
第二十期优秀作品来了!
此次选登作品
《陈林清:半生热爱滚烫,
一腔热爱绵长》
晨光熹微时,福安的街头巷尾还带着几分宁静,陈林清已扛着沉甸甸的门窗配件穿梭在工地与门店之间。作为一家门窗店的经营者,他既是统筹生意的老板,也是手握工具的老师傅,测量尺寸时眼神专注,安装框架时动作娴熟,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老茧,那是常年与铝合金、螺丝刀打交道留下的印记。可鲜少有人知道,这位整日与门窗打交道的匠人,有一份热爱——乒乓球,即使是繁忙的生活也无法阻挡的。
上世纪的农村,物质条件匮乏,对孩子们来说,拥有一副像样的乒乓球拍,是件奢侈的事。上小学时的陈林清,偶然在学校看到别人打球,白色小球在球拍间跳跃的模样,瞬间让他着了迷。可买不起球拍的他,并未就此放弃。他悄悄找出家里的旧木板,拿着父亲的锯子,一点点小心翼翼地切割、打磨,掌心磨出了细密的茧子,终于制成了属于自己的“球拍”。没有海绵,没有胶皮,只有木板上清晰的木纹,却承载了他对乒乓球最纯粹的向往。
没有专业球台,他就把家里的饭桌当成“赛场”。每天放学,夕阳还未完全落下,陈林清就拉着同桌飞奔回家。没有乒乓球桌,那就从饭桌练起。那段时间,家里的饭桌,一度成了他们的“乒乓球台”,几本厚重的课本一摆,便是简易的“球网”。小小的乒乓球在木板间来回跳跃,清脆的撞击声在农家小院里回荡,也叩击着两个少年的心。
时光匆匆,步入中学,学业的重担渐渐压下,陈林清不得不暂时放下心爱的乒乓球。直至后来,他走出农村,踏入社会,工作的奔波、生活的琐碎填满了日常,童年饭桌上的乒乓记忆,渐渐成了心底偶尔泛起的温暖片段。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4年的一个傍晚。那天,陈林清饭后散步,无意间走到原中医院旁毛禄周(大家亲切称他“老毛”)开的球馆。透过玻璃门,他看到馆内灯火通明,男女老少握着球拍在球台前穿梭,乒乓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熟悉的场景瞬间唤醒了他心底沉睡的热爱。就在这时,老毛亲切地走上前,问道:“小伙子,会打球不?进来试试看!” 他愣了愣,想起童年的木板球拍,小声说:“小学时玩过,好多年没碰了。”
可就是这一次“试试看”,让他重新握住了球拍。彼时二十多岁的他,站在专业球馆里,才发现自己的打球姿势有多笨拙,没有经过专业指导,握拍、挥拍都带着“野路子”的痕迹,就连最基础的拉球都不会。可他没有退缩,球友们在球台上激烈对决时,他就站在一旁认真观察,默默记下他们的动作技巧,等没人时,再对着空台一遍遍练习。汗水浸湿了衣衫,手臂酸得抬不起来,可每当乒乓球按照自己的意愿落在球台上时,那份成就感便冲淡了所有疲惫。
那时的陈林清,白天要忙着门窗生意,测量、安装、对接客户,忙得脚不沾地,只能把打球的时间挤在晚上。每天下班后,他匆匆吃过晚饭,就揣着球拍往球馆赶,常常练到场馆关门,才踏着夜色回家。“白天工作上很多的不舒心事,经晚上一认真打球,身上汗水排出来后,什么不如意事通通抛之脑后,忘的一干二净,那才叫全身心的放松啊!”陈林清笑着说。对他而言,乒乓球不再只是童年的爱好,更成了释放压力、治愈生活的“良药”,让他在忙碌的日子里,始终有一份热爱可寻。
2018年,韩城乒乓球馆拆除的消息传来,陈林清心里满是不舍。但很快,好消息传来,在多方努力之下,湖滨乒乓球馆正式建成亮相,这座场馆比之前的球馆高大,环境更是舒适宜人,再次为陈林清和球友们提供了绝佳的打球场所。同时,在球友们的悉心指导下,陈林清的球技飞速提升。
此前,因觉得自己水平有限,陈林清一直不敢参加比赛,尤其是团体赛,他生怕自己拖累队友。球友们看出了他的顾虑,纷纷鼓励道:“要想提升水平,就得在赛场上锻炼!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过程,和大家一起进步。”在球友们的鼓励下,陈林清终于鼓起勇气,开始尝试参加各种比赛。
从最初的紧张忐忑,到后来的从容应对,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成长。他在赛场上不断积累经验,球技也愈发精湛,还幸运地收获了不少奖项。今年6月底,在1600积分赛中,面对二十多名实力强劲的对手,陈林清沉着应战,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脱颖而出,斩获冠军。那张荣获1600分组单打“第一名”的证书,烫金字体在灯光下闪着微光,见证着一个普通乒乓球爱好者,用半生时光书写的热爱故事。
如今,乒乓球早已融入陈林清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次“全家福安”首届福乒赛镇企联赛对战现场,陈林清代表红色溪柄队出战。
从忙碌的门窗匠人,到执着的乒乓球爱好者,他说:“乒乓球是国球,也是全民健身的好项目。作为一名乒乓球爱好者,我会一直打下去,直到老得跑不动为止。”半生乒乓路,一腔热爱长。这份始于童年木板球拍的情愫,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也激励着更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寻属于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坚守。
供稿:溪柄镇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阮珊妮 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