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赵万年(1168-1209),字方叔,福安溪潭人。曾从学朱熹,深得赏识,后应武举试得中,授职襄阳制置司干办官;宋开禧二年(1206年),逢金兵大举压境,官员多弃城逃遁,遂挺身而出,指挥宋军死守襄阳,搏杀90余日,以寡敌众,终使城池未陷;著有《禆幄集》和《襄阳守城录》二书传世。
宁德网消息 (缪品枚) 赵万年自幼聪明过人,8岁时,听父赵筠讲解《唐书》中“张巡守睢阳”一节,就寻根究底地逼其父把书名及故事的大义告诉他。10岁时,他对所读过的书已能讲出其中大意。宁淳熙十三年(1186年),万年曾前往闽北跟随朱熹学习。庆元二年(1196年),万年应武举考试得中后,被任命为襄阳制置司干办官。
开禧二年(1206年)冬,金兵攻占神马坡,渡江南下,以20万大军围襄阳城,肆意烧杀劫掠。时襄阳城守军仅万余,强敌压境,襄阳宣招司官员相继逃遁。惟万年修造武器,储备粮食,力劝新任招抚使赵淳死守襄阳。他在《襄阳岁暮》中写道“岁暮嗟为客,那堪复被围,一心惟许国,视死已如归”。明确表示以身许国,誓与城池共存亡。他亲自起草《手板谕汉儿军》文告,在文告中分析汉儿军在金兵中所处的受歧视、虐待的地位;指出与其替金人卖命,葬身城下,“不若相率来归,不惟免得一死,又得做官”,陈说利害,分化、瓦解敌军。并撰《勉诸司上幕协力与赵招抚守城》文,劝谕各司幕僚说:现在籍的官员中不乏忠肝义胆,誓死守城之士;但也有素无操守气节者。有的要求调任别处,有的主张躲避强敌,有的准备船只待机潜逃,凡此种种。科第出身的应当想及平日所读诗书,所谈忠孝道理;由袭荫出身的,更应念及祖、父功德,所受朝廷大恩,怎能苟且偷安!并用唐张巡守睢阳的事迹勉励僚属将士:“同心协力,誓立功名,以垂不朽”。万年设计用精兵三千夜袭岘山,切断金兵粮道,金人无计可施,只好拔寨逃去。
这样从开禧二年十一月到次年二月,襄阳城被围90多天,大战20多次,水陆攻城34次;以万余守卒,抗金人20万大军,城得以全,围得以解,这成为军事史上的美谈。因守襄阳城有功,万年被封为武德大夫,子赵应台荫授会同县尉。
守城期间,万年精心著成《襄阳守城录》和《禅幄集》二书。时端明殿学士、同佥书枢密院事魏了翁为之作序。《襄阳守城录》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备受后世史学家推重,杰出的历史学家章学诚编著《湖北通志·开禧守襄阳传》,就取材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