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通讯员 李 广 文/图) 11月9日下午1时许,正值福安溪尾湾涨潮时分。站在溪尾桥上,缓缓上升的海面,几乎难见生活垃圾的身影。桥畔,结合护堤建成的长盛路,大理石护栏、鹅卵石路面,同样整洁亮丽。而就在一年之前,这里则是一片狼藉景象,水上岸边垃圾随意抛置堆放,臭气袭人。
沿镇区主干道一路前行,以往岸边日积月累形成的垃圾堆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相隔十多米设置的一个个垃圾桶。
今昔变化源于当地党委、政府建设“美丽溪尾”而采取的一系列整治提升人居环境、海洋环境举措,以及一方百姓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
溪尾地处闽东东南部沿海,海岸线长18.3公里,拥有鲜艳沃2万多亩滩涂、水域,整个地势呈布袋形,口小肚大,地势平缓,水域内无工业污染,被誉为福安水产养殖的“金三角”。当地群众牧海耕渔,增收路越走越宽畅。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沿海生活垃圾、海上作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垃圾漂流入海,形成海漂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污染着海洋生态环境。
用海,更应护海。今年以来,溪尾镇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结合“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着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针对海漂垃圾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现状,该镇一方面在重点区组建一支15人的海上保洁队伍,每个月逢农历初一和十五两次大潮时打捞、清理海漂垃圾;另一方面配全配齐垃圾箱,修建垃圾中转站,沿海各村配备2名保洁员,在生产生活区每隔20米左右放置垃圾箱,引导群众将垃圾集中放置,并每天安排清洁人员定期集中运到垃圾焖烧炉进行处理。同时,镇里加强宣传引导,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宣传教育,把海漂垃圾清理列入村民自治范围,村民间互相监督,对起带头作用的和屡教不改的村民分别在“典范台”和“曝光台”张榜公布,通过“典型引路,督促后进”的办法,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清理海漂垃圾的积极性。
对泛滥于海岸线的大米草,溪尾镇也加大清除力度,仅今年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了800多亩。同时引入海洋公益性项目——封闭海湾生态修复项目,借力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力量,试种“海水蔬菜”10多亩,谋求既抑制大米草蔓延、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又带动增产增收的双赢之路。
此外,该镇还加强水源保护,对辖区村落中有发展生猪养殖的,全部建设沼气池,防止粪便、污水直排海洋,以最大限度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种种力举,溪尾镇人居环境、海洋环境日渐改善,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日益提高。
“环境好了,人住着也舒服。”家住溪尾镇区下街的陈瑞峰告诉记者,以往乱扔乱倒垃圾是不少群众的陋习,特别是沿岸的住户,垃圾随手就抛到海里,到涨潮时水面上漂得到处都是。现在出门就有垃圾桶,海面也清理干净了,大家都不好意思再乱扔垃圾,慢慢养成了文明卫生的良好习惯。
众人齐心协力,共建美丽家园。今年,溪尾被省环保厅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自觉维护生活环境、保护海洋环境,正成为越来越多当地百姓的共识。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