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之风,在畲族的生活习俗尤其是婚嫁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代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而婚嫁用茶,在畲族中突出表现为“畲家宝塔茶”。
当地畲族男女完婚的前两天,男方必须选择一位能歌善唱的男子,全权代表男方,俗称“亲家伯”或“迎亲伯”。亲家伯挑上猪肉、禽蛋等聘礼,前往女家接亲。女家见亲家伯来,开大门鸣炮接人,亲家嫂把板凳放在厅堂左首让他入坐。亲家伯要晓得谦让,把板凳挪到右边就坐。接着,亲家嫂请他抽烟,亲家伯得先拿出烟来敬她们,连小孩也敬。否则,就会被认为无礼貌,便点着鞭炮扔到他的脚下,轰他,烧他的衣衫,取笑他。男方送来的礼物要一一摆到桌上,公开亮相。亲家嫂拿猪肉、禽蛋等过秤时,亲家伯一语双关地问道:“亲家嫂,有称(有亲)无?”亲家嫂连声应道:“有称(有亲)!有称(有亲)!”
接着,亲家嫂用红漆樟木八角茶盘捧出五碗热茶,这五碗茶象叠罗汉式叠成三层——一碗作底,中间三碗,围成梅花形,顶上再压一碗,迭成宝塔形,恭敬地递给亲家伯。饮茶时,亲家伯要用牙咬住“宝塔”顶上的一碗茶,以双手挟住中间的三碗茶,连同底层的一碗分别递给四位轿夫,他自己则一口饮干咬着的那碗热茶,才算功夫到家,要是把茶水溅了或倒了,不但大伙无茶喝,还会遭到亲家嫂们的奚落。
福安与霞浦交界一带的畲族村落在敬“宝塔茶”时,还流传着亲家嫂与亲家伯这样的对歌习俗——
亲家嫂在端出“宝塔茶”时,亮开嗓子唱道:
“茶是好茶,我说大哥呀,茶是小姑子亲手采的,就等这一天来临好敬客。一碗一碗垒起,一天一天盼啊,日子都已垒成塔。人是佳人,小姑子要出阁,就请大哥你喝下这一碗碗茶。”
此时,亲家伯也以歌回应:
“茶是好茶,我说大嫂呀,这茶是我家小弟亲手帮着做的,正配大嫂的好手艺。这一碗碗呀,情浓于茶。 人是俊郎,小弟今天迎娶佳人,我说大嫂呀,一碗碗拆下喝了,好日子还得从头来。”
畲家人这样的迎亲习俗不知始于何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畲族同周边汉族的交往日益频繁,再加上现代文明的影响,如今畲族的婚嫁礼仪已不再完全遵循旧的习俗,特别是能熟练操作“宝塔茶”的畲民已不多见,作为畲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畲家宝塔茶”,濒于消亡的境地,实施拯救之举已迫在眉睫,福安市有关部门目前已将其作为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上申报,计划在组织、培养当地畲族人才进行传承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整理“畲家宝塔茶”的相关资料,尽快让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昭扬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