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古堡:宋朝林美和围塘寻迹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5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11-15 18:05:41

图片

图片





初冬,雨落甘棠古堡。

撑一把雨伞,踏着细碎的雨丝走进秀门。一帘烟雨伴此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片濛濛氤氲里的小巷,渲染几分水墨丹青的韵致。巷路被雨水冲刷得光亮可鉴,反射出微弱的天光,像是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晶。街上两旁封火墙古厝,在雨幕的笼罩中,青砖黛瓦间透出烟渚水乡独有的韵味。据史料记载:唐涂宋滩,“潮起汪洋,潮落泥滩。”甘棠之地原本是白马河西岸一片滩涂,“潮退之际,斥卤广袤,一望迷目,复不见人。”据说,最早是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年)的张姓,从福州乌石山迁徙到大留村定居;而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873年),有先人在倪下村南向牛嘴口山上开建上东庵;而后梁乾化年间(公元911-914年)始见东峰寺开建落成;再后来经宋代围塘造田,筑堡建城。据《甘棠堡琐记》载,“外围村落兴居在先,甘棠镇区开基在后。”当初建城时,甘棠是个座落在沿海平原上的典型城堡。这个近似鸭蛋椭圆形的城建之后, 随着城内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逐步形成“十祠九井”之规模,大小巷纵横交错;主街以“十”字形设置,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通向城外;城门外围均筑有城墙,环绕城墙一周的护城河,犹如一条绿色的丝带,碧带环郭。如果说城墙承载的是古镇的悠悠文脉,那么护城河就是其默默的守护者。一波碧水绕城堡,兼具生态景观、休闲娱乐与蓄洪滞洪功能属性。至今,甘棠镇区的环城路、护城河依然存在,并成为中国乡镇级少有保存良好的城池之一。

提及甘棠围塘筑城,离不开九百多年前一位名叫林美和的先辈乡贤。宋文林郎林美和公,祖籍河南光州固始,世居长溪(今霞浦)赤岸,簪缨阀阅……公容智慧眼、倜傥刚毅、阅历纯熟、明敏大度,目睹家族日益繁盛,原居地已显狭窄,料难继续聚族发展。一天,与青山致政提刑谢君同访苏江同窗刘省元爱云君,三位挚友泛舟赛江上,纵览山光水色,品茶煨酒赋诗。公见斗南门前白鸟滩鸦晨昏集之,北至朱岐渺渺,东望龟山泛泛,西顾莲峰叠叠,山林拥翠,风光秀美,认为堪以筑堤御潮,开沟养淡,变滩涂作良田。旋又得术人指点,决计围海造田,营建家园。宋神宗元丰元年(l078),美和公山赤岸肇迁斗南(今福安甘棠南塘厝坪丘)。元丰三年(l080)年公首倡并会同朱、金、郑、陈、苏诸姓合力移山填海,围塘造地。

当地有句俚语:“围塘、告官、打老虎。”事实也如此,那个时候围这么大的塘真的是不容易啊!诸姓先祖无畏艰辛,栉风沐雨,筚路蓝缕,前后五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懈不怠,无怨无悔。每日挖山填海不止,海堤屡毁屡堵,直到制服海龙王的海浪吞噬。经过艰苦奋斗一个甲子,工程于宋绍兴十年(1140)告竣,筑堤长10.16公里,所在地平原形成三塘。林美和家族围于南,名称南塘;陈、苏、郑围于外,名称外塘;朱、金、郑围于中,名称官塘,三塘之名始于此。

经历沧海到桑田,并于公元1141-1562年再历经421载的不断改造滩涂,后来的甘棠平原雏形才基本形成,甘棠城也得以在公元1563-1567年间,承蒙当时知县卢仲佃的资助,历时约四年,筑堡开基。明朝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农历十月十四日,甘棠堡围筑建成后,当时就有林、刘、张、薛、郑、陈、邬、倪、朱、金、蒋、蔡、关等24姓人家首先进城定居,开始在甘棠城内繁衍生息、安居乐业。“三塘”人感念知县卢仲佃的恩德,同时也铭记他助工筑堡的功绩,在城内莲池上建立了卢怀莘公生祠,并将官塘改名为“甘棠”。一是因为福安方言“甘棠”与“官塘”谐音,另一方面则取自“见棠思召”的典故,用以纪念开基者。

冬雨,飘过甘棠的街巷,思绪便也如雨丝牵连不断。雨丝再飘,“三塘”梦开始的地方,我和你该重拾一处乡愁。烟渚苍茫莲城,石桥卧波,倒影婆娑。小桥、流水、人家,三者相依相融,真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独自彷徨在 “美和桥”上,假山怪石,修竹翠柏,荷塘游鱼……为西门兜这份雨景添上了几分生机与活力。雨中穿行的脚步停在“美和亭”,倚窗聆听这一隅的光阴,与护城河水相拥,激起圈圈涟漪……



图:郑望

编辑:王雯秋

复审:阮珊妮

终审:林   衍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