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满满的仪式感!据说下周一,福安人都准备这么过!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6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4-06-06 11:41:21

记得已经有四五十年,没在老家过端午节了。小时候在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包粽子、系节、点雄黄、采“五四草”、贴毛娘符……一系列的端午节活动内容,让年少的我们,感觉生活是如此的丰富有趣。在这些传统习俗仪式熏陶中,使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洗礼。同时,也对先人产生了无限的敬仰,和探究端午节传统民俗礼仪的愿望,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憧憬。

孩提时代,印象深刻的是,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一过,宁静的村庄便开始热闹起来了。穿戴整齐,肩挑手提着各种“节礼”的人们,不时地在村口进进出出,穿梭往来于阡陌幽深的古村巷道里。“老爸盼年子盼节”,这句俗话表明,在乡下老家百姓的心目中,端午节传统习俗的分量,与过大年时是一样重的,两者可以相提并论。端午节时,出嫁的女儿都会与夫君携手同行,挑选个头大大的白力鱼、大黄鱼,回娘家省亲,孝敬父母。尤其是新婚头一年,这种礼仪最为庄重热闹。娘家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们,也会择日给姑娘、女婿、姐姐、姐夫、妹妹、妹夫,回赠衣服、“节饼”等礼物。送节与送年一样,伴随那种亲情互动而来,村道上的人潮涌动,村子里家家户户传出来的欢声笑语,让整个村庄充满了温情和活力,那是夏季乡村最温馨的一道风景线了。这个时候,小伙伴们便掐着手指算算,从里村到外村,从上厝到下厝,村里当年新娶的媳妇有几人了。期待着能够获得,新娘娘家人送过来的“系节线”“节饼”“节扇子”。更期待着农历五月初四,端午节的早日到来。好不容易等到了那一天,一大帮的同龄小伙伴,不约而同,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去新娘家,让新娘子们,把五彩的纱线,系上自己的小脚踝、小手腕上。分享着酥香的节饼和散发出来油墨香的崭新蒲扇,从古厝长长的巷子,欢快的跑去下一家。银铃般的甜美笑声,在古巷的上空,久久回荡。


在我们家乡南岩古村,一直沿袭着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为什么端午节提前一天过?村里老一辈人有两种说辞。一说我们的先祖在朝廷做官,由于受到奸臣迫害诬陷,意料到大事不妙,不得不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提前过节后,举家仓促逃离避难。此后,族人一直沿用五月初四过端午节的习俗。又有一说:身为将军的先祖,在节前授命出征,于是在初四和家人提前过好节日,便领兵杀向沙场。这一次的出征,旗开得胜,战功卓著,为了纪念这个胜利日子,就把端午节改成了五月初四了。两种版本,孰是孰非,已经无从考证了。当然,这些都并不重要了,只要亲们节日快乐温馨就好。


端午节的习俗传承过程,有趣的活动内容,想在这里费些笔墨赘述一下。

包粽子

五月初一一过,家家户户就开始忙于包粽子的准备工作了。首先是上山捡摘粽叶、备好特制的碱性液料(用豆壳或者几种特殊树枝烧成灰后,用清洁的饮用水冲洗浸泡,然后过滤出碱性液体,用此液体浸泡糯米备用)、包粽子、蒸粽子。家乡的粽子在选主料和使用的配料以及工序上都是有讲究的。主料一般选当年新产的糯米,燃料用新劈的老松木枝,粽叶一般采用山里竹林当年毛竹笋脱落的新壳,这种粽叶面大质厚实,有一种新的竹笋味,包出来的狗头粽也叫四角粽,个大、量足、结实。这些制作精美,汲取高山上天然植物、山泉精华的糯米掺和红豆的粽子,不仅味道醇香,口感Q滑不腻,营养丰富。而且,方便储存携带。在端午期间的芒种时节,人们忙于犁田、灌水、插秧的重体力活,是乡亲上好的营养补充食品。这种狗头粽子的肉质部分颜色和味道,都类似药煲的猪蹄,因此,也被乡亲们称为“猪蹄粽”。那年代没有冰箱,端午包的粽子挂在挂钩上晾着,偶尔取来入锅煮开了再晾,保存到七月半的中元节时,还是好端端的。


“系节”是我们小时候最期待的一项活动,一到五月四日,我们便早早起床,到新媳妇家窥探节前的准备情况。那时候,物资匮乏,节的丝线需要徒步几十公里到县城采购。“管中窥豹”吧,新媳妇娘家的生活状况,也会在这些细节方面体现出来。阿旺家媳妇来自单亲家庭,母亲走的早,她娘家送过来的系节线,只有单调的三四种颜色。下厝新媳妇蓉仔模样俊秀,长着一双灵巧的手,娘家的生活也殷实,她家的兄弟节前早早送过来杭州高档丝线......这样的信息,也就在小朋友们当中传开来了。到了端午节上午临近午时时分,小孩子们接二连三地到新媳妇家系节了。系节前,新媳妇先洗净双手,从线匣子里,拈出五颜六色的丝线,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然后听从个人的喜好,从各色丝线中挑出三四条,编成一根根五彩的节线,在孩子们小手腕或者脚脖上,系上环状彩虹线圈,祈求“以禳天灾”;孩子们都毕恭毕敬地排队等候......这时候的等待是快乐的,心中充满着期待与幸福。稍大一些的女孩子,会要求新娘们,不在自己手脚上系线,而是把系节的丝线拿回家编成香袋,里面装上早就准备好的萘球,挂在脖子上,点缀装饰附加防虫驱蚊。如果是至亲,或者新媳妇娘家殷实点的,还会送上一块半块的“节饼”,那可是彼时孩子们,垂涎三尺的奢侈品。节日后的好多日子里,小伙伴都沉浸在端午的喜庆中,期待着下一个节日的到来。就这样在给孩子的节过程中,新媳妇也就融入到古村人的生活里,融进孩子们的心目中。从而确立起在孩子,在村庄中的地位,逐渐地进入村庄主妇的角色。也因此说,新媳妇把一根节线系上孩子们的手腕,就系上了亲情,结上了亲缘。送节三年,节三年,彼此的亲情也越系越浓了。按照习俗,系节线要系到农历七夕节,才能解开。解开的系节线,也不能随便乱扔,要裹上七月七“七巧豆”豆、麦、谷、黍等七种五谷杂粮,抛到屋顶,供养鸟鹊。传说:这天夜里,牛郎织女相会,鸟鹊们赶着搭鹊桥,叼上这五谷杂粮包,可以一路上当干粮。在家乡五月初四的一根系节线,不仅系牢了新和村庄链接的纽带,同时也连接到七月初七的情人节,以及人间与天上还有鸟鹊和五谷的生态关系。这家乡古老的文化习俗,蕴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关系,想过来其实这是先人传下来的一种智慧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现在,每过端午节,在记忆的深处,就想起儿时节的情景,怀念那些美丽的丝线,灵巧的双手和温馨的场景。

采摘“五四草”

一到五月四日。母亲会挎着一个竹篾编织的篓筐子,领着我们兄弟姐妹们,来到山野田园间,采摘幼嫩的树叶和各种各样青草,唤作“五四”草。传说五月四日、五日这两天,百草均可入药,防暑病。母亲教我们把槟叶、松针、“过路蜈蚣”“乞丐碗”等等收入篓中,用山泉清水洗净、切断、晒干后,作为整个夏天的茶饮。经过母亲配好后的“五四”草,泡制茶饮,在夏天的午后,劳动回家,喝之,冰爽、清甜。淡淡的草香药味入口进胃,真是沁人心脾,那种满足和幸福感,难以形容!

贴毛娘符

记忆中,端午节的早上十点(巳时中)午饭前,父亲便开始用红纸撕成一条幅,上面用毛笔写上:五月初五送毛娘,毛娘一去不还乡......同时口里念念有词。写好后在六方行上鞠躬礼,而后在端午时分贴在厨房的房梁上。在家乡,住的是木瓦房,每到夏天雨季,不时地就会从屋顶降下刺毛虫,被刺毛虫光顾过的皮肤,瘙痒难忍。端午后,贴过毛娘符的老宅明显地感觉刺毛虫少出现了,就想:或许刺毛虫也和人一样识字,看到文字后,发现主人不欢迎,于是就不好再来了;或许造字之神“仓颉”赋予字的神力,是这些字使刺毛虫不能够进来的(就如孙大圣的金箍棒);或许这些字就如某位神祇的“圣旨”一样,命令刺毛虫,使刺毛虫不敢再过来,或许小脑袋瓜闪现着许多的或许,催促着少年的我们不断地求索未知的东西。但凡这些,令我们初步产生的感觉是:字是有能量的,动物(刺毛虫、蛇、蜈蚣等)是识字认人的,神也应该确确实实存在。就想起关于许多文字的传说,想起老人说的“文字通三界”也就不敢乱扔字纸,对文字,对生命,对周围看见或看不见的一切,油然地产生了敬畏。



端午节的雄黄酒和白娘娘的传说,端午节的艾草和蒲剑,端午节前父亲桌前的账本(每到年前,节前,父亲总会拿出平时记账的账本,告诉我们说;逢年过节,也是促进亲朋好友的交往和回馈感恩的时节,以前的通讯没现在这么发达,只有在年前,节前回顾下这一年半载,哪家对我们有过的帮助,哪家需要关心,借这个机会表示。尤其有没有借下哪家的钱粮,如果有的话,就算目前没能力归还也要借年节的机会,给到一个感谢的表达,明确下归还的时间)。这古老传下来的习俗和习惯,开启了少年的我们许许多多对未知的探索和规矩的遵守,这是我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的良好开端。

南岩古村给我们留下家乡的端午记忆,那是一种永远抹不掉的乡愁。从少年时代起,它伴随着我们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走过生命中的每个阶段……



作者:王雁枝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 阮珊妮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