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新闻网消息(郑望)大年初一,新春第一次 “出行”, 前往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途中遇见一座黑黑瓦顶的廊亭,静卧于溪涧。走近这座玉林廊桥,一种凝重沧桑之感扑面而来。
廊桥,顾名思义就是桥上建有好似庭院的过道走廊的桥。由于桥的拱架是由梁木交叉叠架而成,人们又称为“叠梁拱桥”。此外,她还有许多别致的别名:厝桥、屋桥、风雨桥。因多雨而以栗亭廊,防雨污而缜密黛瓦。这种桥梁和廊、屋、亭巧妙结合,给乡民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可以避风,可以躲雨,可以遮阳,还可以歇脚,人们亲切地称它“风雨桥”、“亭桥”。明人王世懋在《闽部疏》中盛赞“闽中桥梁甲天下,虽山坳细涧,皆以巨石梁之,上施榱栋,都极壮丽”;清朝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这样描写过木拱廊桥:“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根据史志记载,明朝中叶福安一邑共有重要桥梁39座(《八闽通志》卷十九);到晚清光绪年间福安桥梁就增至96座,其中廊桥有6座(《福安县志》卷之四)。这些廊桥,不仅延伸了乡人的脚步,而且拓展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不仅成为人们休息、交流、交易的场所,而且赋予“幽溪鹿去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的艺术魅力。廊桥中间都设有一神龛,逢年过节等特殊日子,人们就要上前点香朝拜,这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宗及其造桥发展生产、捐钱行善传统的追思。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玉林桥位于穆占公路旁边的玉林溪之上,长约50米,宽约5米。据当地百姓说,该桥于上世纪20年代由村民集资修建,曾是玉林、留洋一带数10个行政村通往穆阳的必经之桥,是穆阳至今尚存少数古老廊桥之一。整座桥全部靠木材以榫卯精巧衔接而成,不用寸钉片铁,结构严密,建筑稳固,加上简洁有力的构件组合,大方厚重,堪称溪涧之上穆阳人的廊桥杰作,对于研究木廊桥文化与艺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踏遍青山寻风景,问路廊桥洗尘履。玉林桥像一位被遗忘的老人,见证着生命的流逝——每一个过往的人,每一件或喜或悲的事,送别着人们成长、远去。如今,曾经留给人们的便利和质朴印象已荡然无存,只剩下阅尽沧桑的斑驳梁柱,已不再适用于有太多追求的年轻一代。白云山间的探秘之旅,在玉林桥歇一歇脚便倍感:横跨记忆的溪流,桥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最佳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