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安的青山绿水间,茶香氤氲,葡萄飘甜。百年“坦洋工夫”红茶传承不息,万亩葡萄园串起致富希望……一个个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福安农信联社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而在融资创新方面所“贷”来的效应。
自1989年起,福安农信联社便如同一条涓涓不息的“金融溪流”,深深扎根这片沃土,以创新产品破解农业融资难题,以精准服务赋能产业升级,助力“小茶叶”迈向“大产业”,“小葡萄”串起“致富链”,成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金融合伙人”。
坦洋村作为“坦洋工夫”红茶的发祥地,拥有4911亩茶园,年产值超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5万元。然而因历史与市场因素,茶产业一度陷入低谷到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坦洋村茶场面积仅500多亩,且品种单一,茶农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
坦洋茶园
产业要发展,资金是关键。长期以来,坦洋村茶产业受制于非标准化资产难以确权评估的瓶颈。“茶山、茶园都是‘非标’资产,银行不认,想扩产、改工艺,手里没资金,只能干着急。”福安市坦见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林茂清的感慨,道出了早年众多茶农、茶企的共同困境。
为破解这一难题,打造乡村振兴的“坦洋样板”,福安农信联社依托省联社福农综合服务平台,与政府共建新农主体信用数据库,派驻金融助理入村开展信用评估和政策宣传,帮助坦洋村在2022年获评“金融信用示范村”。在此基础上,福安农信联社又创新推出“福茶·契约贷”等产品,用好再贷款政策,支持生态茶园改造和标准化厂房建设,2023年和2024年坦洋村连续获评“再贷款支持乡村振兴示范点”。
“春茶季是最需要钱的时候,茶青价格高、收购量大,资金缺口一卡壳,全年的活儿都白干。”作为“福茶·契约贷”的直接受益者,林茂清回忆,2022年春,他计划扩大生产,却因缺乏传统抵押物面临融资困境。
福安农信联社社口信用社客户经理苏铨得知后,主动上门对接,指导其通过“福茶·契约贷”完成确权,成功获批10万元贷款。次年,企业需增添加工设备,贷款额度追加至40万元,“随贷随还,用钱时取、有钱时还,利息还低,我们发展的底气更足了。”林茂清说。
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下,坦见茶业的发展轨迹清晰而亮眼:从早期种植单一品种,到转型内销、开办粗制厂,再到成立当地首家茶业公司。如今,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以高于市场价收购茶青,带动周边农户种茶、制茶,一年产出高品质春茶、秋茶1万多公斤,产值达300多万元。“现在花果香红茶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背后都离不开农信联社的资金托底。”林茂清笑道。
金融赋能不止于产品创新。福安农信联社通过宣传金融政策、开展金融知识培训等举措,为茶产业发展筑牢“信用基石”。截至目前,该社已累计为8600多户茶农发放贷款11.4亿元,为100多家茶企、家庭农场发放贷款约1.8亿元,真正让一片片绿叶变成农户致富的“金叶子”,让“坦洋工夫”的茶香飘得更远、更久。
如果说坦洋的清晨飘着茶香,松罗乡的盛夏就是浸着葡萄的甜。经过30多年发展,福安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享有“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但葡萄种植“前期投入大、生长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的特性,曾让不少农户望而却步。
金融助理在葡萄园察看作物长势
“建大棚、买苗木、购农资均需大笔资金。”福安农信联社松罗信用社网点负责人谢成钦说,葡萄从种植到挂果得2年至3年,期间无收益却要承担还款压力,难以适配产业需求。
针对产业痛点,福安农信联社创新推出“福果贷”与“大棚设施贷”两类核心产品。紧扣葡萄生长周期,“福果贷”将还款期限最长设定为3年,生产前期只需支付利息,待葡萄挂果销售后再还本金,有效缓解农户“前期投入多、还款压力大”的难题;服务于农户因生产经营、创业等需要,“大棚设施贷”以自有或第三人的葡萄大棚设施权益作为受托资产,在农村生产要素平台确权登记后申请经营性贷款,破解了“担保难、抵押难”的困境。
松罗乡种植户陈师傅的经历,正是“福果贷”助农发展的生动缩影。2021年,他计划新建5亩葡萄大棚,10多万元的投入让他犯了难。“金融助理上门介绍‘福果贷’,说前两年只需还利息,我立马申请了8万元。”如今,陈师傅的葡萄亩产大幅提升,每年可多赚2万多元。
金融支持不仅惠及种植户,更延伸至产业链下游。2018年,黄华杰父子从东莞回乡,依托松罗成熟的葡萄产业转型深加工,创办南国小镇(福建)食品有限公司。2024年初,企业计划扩充生产线,从单一的玻璃瓶包装拓展到小规格塑料瓶、铝罐包装,以进入商超渠道,却遭遇资金缺口。
金融助理到葡萄醋企业调研生产情况及客户金融服务需求
谢成钦第一时间上门对接,为其量身定制综合授信方案:以原有设备抵押发放90万元“设备更新贷”,再配套创业担保贷款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总授信达135万元。“农信送来了‘及时雨’,国家贴息政策又进一步减轻负担,对我们稳定生产很有帮助。”黄华杰说。
如今的南国小镇已建成现代化生产线,年收购葡萄100多吨,加工销售葡萄醋、饮料等1000多吨,产值突破100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企业以每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葡萄,不仅消化了农户卖不出去的“小串果”“残次果”,还增加农户收入。“以前品相不好的葡萄只能烂在田里,现在不管好坏都能卖上价。”松罗乡果农老沈的笑容里满是幸福。
数据见证成效:自“福果贷”“大棚设施贷”推出以来,福安农信联社累计向3960户葡萄种植户发放贷款3.16亿元,覆盖辖区82%的规模化葡萄种植户,合作社成员贷款覆盖率达85%。资金多用于大棚改造、品种升级、智能设备购置、冷链建设等,带动葡萄亩产平均提升15%,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至3万元,让葡萄产业成为全乡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
金融助理到南岩村为老年人现场办理社保卡
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金融主力军,福安农信联社始终深耕“三农”沃土,围绕福安特色产业特点,通过“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模式,持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专属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面、便利度,全方位、多维度推动农业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振兴的转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长期任务。为了让更多农民“贷得到、贷得快、贷得起”,福安农信联社的举措直击“痛点”。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针对葡萄种植的专属金融产品,平均年利率较传统农户信用贷降低约1至1.5个百分点,切实减轻农户的利息负担;在提升审批效率上,通过金融助理驻村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将贷款审批时间从原来的5至7天缩短至1至3天,避免农户因资金延迟错过种植、施肥关键期,间接为农户减少损失。
不仅如此,福安农信联社还通过与当地党委、政府或组织部门联合发文聘任信用社主任、客户经理等担任金融助理员,深度参与乡村发展,形成“以党建+为基石,以金融助理员为纽带,以多社融合为抓手”的特色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三农”金融服务的紧密结合,在夯实基层党建、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截至目前,福安农信联社已向全市439个行政村派驻金融助理91名,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社区的“神经末梢”,切实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米”。
金融助理开展揭秘职业背债人陷阱反诈公益直播
为进一步提升服务便利性,福安农信联社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主动探索在乡镇、社区等人口密度大、产业集群多、经济总量大的区域创建福农驿站,打造“1+N”服务模式——以基础金融服务为核心,叠加电商、物流、民生、政务等多项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理业务。
从一笔笔解燃眉之急的小额信贷,到一个个带动致富的特色产业;从一次次走村入户的暖心服务,到一项项精准滴灌的金融创新,福安农信联社始终以“金融店小二”的姿态,扎根乡土、服务“三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立足党建统领全局,以更有力的举措、更精准的服务、更创新的模式,引金融活水润泽福安乡村沃土,为建设‘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福建宏伟蓝图贡献农信力量。”福安农信联社主任江英表示。
记者:秦红丽 蒲允静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福安农信联社提供
编辑:王雯秋
审核:林衍 陈菁婧 阮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