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奋进路·蓄势启新程 | 福安:先行先试 探索电动渔业辅助船应用“无人区”
发布时间:2025年02月12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5-02-12 21:05:25

回眸奋进路·蓄势启新程

福安:先行先试 探索电动渔业辅助船应用“无人区”

去年以来,我市围绕建设“电动福建”总体部署要求,依托地域船舶建造的资源基础和在电动化转型上先行一步的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双碳”背景下电动船舶在现代渔业中的丰富应用场景,在全国首创小型电动渔业辅助船舶持证管理模式,有力推动近港作业船舶实施新能源替换传统柴油动力工作。

近日,在下白石镇宁海村周边海域,“蓝海渔歌”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展示平台管理人员龚仙群正驾驶着电动渔业辅助船,引领游客沉浸式体验旖旎的渔排风光。

“蓝海渔歌”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展示平台管理人员 龚仙群:来这边游玩坐在船上很安静,没有以前柴油机那么大的噪音,客人反映很好。按每一趟来算,原先用柴油走一趟要十几、二十块钱,电动泊船只要几块钱。

电动渔业辅助船的应用为宁海村打造“渔+旅”新业态,建设“海上田园 多彩渔村”增添了新动能。据了解,我市先后印发实施《“电动福安”船舶发展规划》《福安市开展12米以下近港作业新能源船舶规范化先行先试工作方案》等文件,为电动船舶产业链的系统性发展和乡镇纳管“减一增一”船舶新能源替代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同时,引导船舶企业从“研发、配套、总装”三端发力,在下白石海域建立试点,开发试验各类满足沿海小船技术规则的电动船型,并布局建设岸电、渔排充电等基础设施,积极探索传统近港作业船舶的新能源替代技术路径、运营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年内推出的“闽福安渔养”系列电动渔辅船通过中国船级社和上级海洋渔业、交通运输部门认可,获得《沿海小船检验证书》《渔业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和《渔业船舶国籍证书》,成为国内首批纳入中国渔政指挥系统管理的小型电动船舶,改变了以往12米以下近港作业船舶无法入籍的局面。

市船舶修造产业专班办公室副主任 余春:我们请了武汉长江设计院设计,请了福建省顶级的CCSI作为检验技术支撑,结合福安市农业农村局、海渔局渔检的职能进行检验发证。船舶从设计到建造到检验发证有规范流程,有严格把关。电动船舶造出来后经过保险程序,不但人员有保险,财产也有保险,有保障性。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刘梁:现在做了九艘电动船舶,有船籍证、检验证,还有养殖证。“养”字头是全国首例,已经排到009号了。

为了推动电动渔业辅助船的本土化应用,我市还在沿海乡镇设置多个免费试运行的直流充电桩,支持渔民加快替换传统柴油动力的渔业船舶,并不断优化设计,在电动渔辅船的“三电”系统中植入更多新技术,通过科技赋能,保障渔民安全作业。

下白石镇宁海村村民 林通勇:使用没什么噪音,对人的耳朵比较好,以前柴油机的声音比较大,开两三个小时耳朵受不了。现在准备淘汰之前的柴油动力船舶,身边的养殖户和渔民朋友们推荐这种,确实挺好用的。

市船舶修造产业专班办公室副主任 余春:电动船舶方向盘上的仪器“三电”系统集成里,植入了电动船舶电量、轨迹、充电时间管理的APP系统,实现在手机线上管理,实时监控到这艘船的情况,对渔民的安全生产,起到规范化的管理(作用)。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上游研发设计,中游总装建造、“三电”系统研制、运营基础配套和下游船舶应用的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发展格局。但着眼当下,电动渔业辅助船仍存在造价相对比较高、受众购买意愿不强、推广难度大等问题,我市正计划通过多方合力,破解制约瓶颈,进一步把相关产品推向市场,抢占电动船舶发展新赛道。

市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中心主任 李宇轩:一是通过产业链招商,不断地在我们船舶产业链上强链延链补链,从而达到降低建造成本的目的,二是通过与第三方技术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我们船舶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条件,第三是通过与第三方的金融机构进行协商细化金融的消费政策,降低受众购买的门槛。



记者:陈晓峰 钟建辉

编辑:宋诗莹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 陈菁婧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陈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