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画得胸中竹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0:08:23
李凯的国画作品《清风絮语》李凯的国画作品《板桥笔意》李凯的国画作品《竹下鸟窥人》 福安新闻网(郑望)最近,欣赏《全国书协美协主席精品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喜见福安市美协副主席李凯《板桥笔意》、《清风絮语》、《竹下鸟窥人》三幅作品,颇有一番如沐春风之感。李凯新清画竹风格,令人钦佩和称道。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但恨从风箨,根株长相离。”南北朝谢眺的《咏竹》绘声绘色,将一个虚拟的竹子意象活灵活现地表述出来。竹子不论生长环境多么恶劣,只要给它一抔泥土、一滴雨露、一缕春风、一丝阳光,它或刺头于深草荆棘之中,或吐露锋芒于破岩石隙之间,以“箨落长杆削玉开”,“更容一夜扦千尺”之势勃发向上。竹子“不学蒲质柳,贞心常自保”。不屈服于雪压枝头,不屈服于狂飙折腰,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磨万击还坚劲。纵使一时被摧眉折腰,但它“身临屈处有骨节”,只要“一朝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便成了画家泼墨宣泄个人情怀的移情对象。历代文人墨客以各种不同的心境来观照竹子,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手法来表现竹子,创出一种清风峥骨照乾坤的景观。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华民族传统国画艺术的美学追求,也是绘画这一造型艺术理论与实践的永恒话题。李凯画竹以形写神,可以窥见其在绘画方面的基本功。如《板桥笔意》,构图、色彩的恰到好处均给人深刻印象。郑板桥独坐幽篁丛中,挥毫泼墨,青青的翠竹已经不再只是一丛赏心悦目的植物,而是充满了人格特征的精神投影。“大象无形”大有景外之景、画外之韵,使人不禁想起“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句,一种立足于草根阶层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豁然呈显;又如《清风竹影》,画面一蓬青竹挺立,依稀可见青叶寒绿。似有横竖不一的几管节节屹屹,隐于斑驳陆离的画底,画中立体感极强。“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无论是酷日炙烤,还是雪染霜侵,始终是郁郁葱葱、蓊蓊绿绿,极富清风灵气。几回首,水鸟成双,却是寒凝红绽,愈加神采飞扬。纸见苍劲风骨,砚含点点幽香,“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画面中枝干和墨叶刚柔浑然契合,中和之美、和谐之美全然跃现纸上;又如《竹下鸟观人》,画面中用线用墨,疏密有致,繁简得当,着笔从容,落墨大胆,快慢相间的表现手法。笔意相连,气脉相通,竹画面自右上而往左下,排列很有层次感。兼施擦拭法,虚实强弱,入理入微;线条顺,点线面交融。其笔墨的点按泼洒,流淌轻重,都恰到好处。?风吹疏竹,生动亮节,极具诗情画意。 “水能澹性为吾友,竹解虚心是我师”。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李凯,一个不拘古、勤思考、善创新的竹画家。他不仅娴熟竹遣心志上笔端,更是毕生历练竹品之风格。他1984年厦门集美师专毕业以来,无论在职业中专任美术教员,还是在福安报社任美术编辑,或担任文化馆馆长,都持之以恒潜心在翰墨丹青之中,美术创作也硕果累累。作品《父亲的背影》、《红的乐章》、《春之歌》、《恋曲》、《时代开拓者》荣获省、地、市书画展一、二、三等奖以及入选奖。多年来,他白天全身心投入工作,晚上集中精力画竹。他说,喜欢竹,因为竹子有君子之风,挺拔、坚强不屈、谦虚,诠释着一种精神与气节。他还说,置身于由竹营造的空灵意境,可以在画中找到竹“给予我生活指明的每一个前进标志”。 “一笔一墨皆写意,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凯寄兴写意之竹,聊以挥洒胸中逸气,亦赢得画界先辈和同行的欣赏。相信,他在画竹园地里继续勤奋耕耘,将来的收获将更加令人期待。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