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油库”笔会]重访范坑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3:26:49
福安新闻网(卢腾) 范坑,是闽东北一个偏僻的山乡,只因出了个农民作家陈发松,名声在外。暌违40多年后,我重访范坑。 车子傍着墨绿的蛟溪水飞驰向前。想当年从县城到范坑,乘班车、跋涉山道,行程辗转要一天。而今公路直通范坑乡,只消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了。车子盘旋上山,迎面扑入眼帘的,尽是油茶树林和茶园。范坑乡在历史上就是油茶的盛产地,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绿色油库”。令我欣喜的是,时过近半个世纪,范坑依然层林叠翠,没见到一处开山采石的创伤。一方石牌上写着“省级生态示范乡”,这大概就是对长期守卫绿色家园的范坑人的赞赏吧! 俯瞰范坑的新貌,怎么也寻觅不到老范坑的印记。记忆中,老范坑是坐落在四面环山的盆底里,一座座低矮的老屋星散在山盆的四周,进乡出乡全凭一条又陡又直3里多长的山岭。今天,公路从半山腰里切进来,眼前的范坑,已从盆底被托到半山来了。在灿烂的春光中,一幢幢红砖墙新楼分外耀眼,新楼大都有三四层高,还有六七层高的哩!此时,早在等候我的陈发松老哥,迎上前握着我的手笑微微地问:“认不出范坑了吗?”“是呀!范坑变高变大了!” 发松已年过古稀了。近年他被儿子们接到城里住了,但他对家乡的感情很深,经常回来为家乡的事业奔忙,深受乡亲们的尊敬与爱戴,从1965年至今,连续当选10届福安市人民代表。 说起范坑来,发松哥津津乐道。他遥指对面山头上一座座崭新的校舍得意地告诉我,那就是范坑中学。当年范坑仅有一所小学,30多名学生在一座灰暗的民房里上课。自恢复高考以来,范坑就出了50多名大学生。他家五个子女都是大学生,他的小儿子考入清华大学,后由国家选派到美国留学。 我们兴致勃勃地说着,不觉来到了宽阔的新乡街上。过去的范坑街,只有一根扁担宽,不足20多步长,被人称作扁担街。发松说:“早被新街填到肚里了。”新街的两旁,有百货店、食杂店、鱼货店,还有新潮的时装店、化妆品店、音响器材店。还有邮政所、电信所和移动通讯分公司。当年范坑,只有公社一部电话。现在山里人家装电话、用手机早已不是稀罕事了,老农进山垦复油茶,妇女上茶园采新茶都带上手机或小灵通,随时随地与家里联系。 发松又兴冲冲地领我去参观文化站。我知道,发松哥对文化站情有独钟。范坑文化站的前身是范坑农民俱乐部。是发松一手操办起来的。当年范坑的文化生活很落后,用发松的话说是:“三年没听锣鼓声,十年不见戏开台。”于是,发松就拿起笔,创作歌颂党、歌唱新社会的山歌;创作热爱集体、带头移风易俗的新人新事的小戏剧。他四方张罗,费心组织村里的青年男女上台演出。范坑俱乐部的锣鼓声震响到山外了。1965年初,福建人民出版社将范坑俱乐部演出的剧目编辑成一册《范坑锣鼓》出版。陈发松的山歌也唱进北京城,196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庆贺党的生日专版,刊登了陈发松创作的十八首山歌联唱“红日高照亿万家”。同年11月,他被推选参加“全国青年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还在会上作了发言。范坑成立了文化站,发松就当了第一任站长。 当年范坑俱乐部是办在发松家,现在范坑文化站,一座四层高的新楼矗立在街头上,有阅览室、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是山乡文化活动的新中心。发松说,现在山里人的文化生活可丰富了:城里的放映组常下乡来放电影,逢节日学生们就演节目,农闲时山外的剧团也进山来演出。家家都通了闭路电视,一打开电视机,30多套节目任你选看,只怕你的眼睛看花了!不过,乡村干部看电视,第一选看的是新闻台。他们说,山乡的发展,山乡奔小康,全靠党的政策好。新闻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多,懂政策才明方向呀!我寻思着乡村干部的话,我相信范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作者:卢腾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