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工夫”香弥环宇的日子
发布时间:2008年02月26日来源:今日福安网站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今日福安网站发布时间:2008-02-26 03:59:39
    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茶叶海市开禁,福州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茶市之一。《清史稿》载:全国茶叶“市场大者三:曰汉口、曰上海、曰福州”。“坦洋工夫”茶,经福州口岸运销国外,备受西欧市场青睐。外国茶商瞄上“坦洋工夫”,纷纷入山求市,周围各县茶叶亦云集坦洋。茶叶收购的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赤岭,方圆几百公里,境跨7、8个县。毗连的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县的茶叶,亦争相仿效改制红茶或将毛茶运抵坦洋加工、交易均标以“坦洋工夫”销往欧、美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地区。“红、白、绿三宗,白茶岁二千箱有奇,红茶岁二万箱……”说明“坦洋工夫”在当时已经是出口茶叶的大宗产品。
    自清咸丰元年至光绪七年(1881年),是“坦洋工夫”渐趋成熟、名声鹊起的时期。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都澳开埠,进一步缩短了坦洋与外界的距离。随着坦洋茶人与络绎不绝茶客交往的增多,坦洋的名声越来越大,被外国朋友称作“小武夷”。据《福安县志》记载,最隆盛时,一条不足一公里的坦洋街就有36家茶行。从上街头的杉木钉岭脚至村尾的清凤桥畔,依次有正宜记、吴元记、福奎冠新春、裕大丰,占德发、坤昌、郭公昌、胜泰来、秦大来、泰云昌、焕采、同泰春、振泰兴、万兴隆……直至紧挨真武桥的丰泰隆茶行,形成一条商贸繁荣的“茶行街”,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当时坦洋茶人与外商做生意采用“先付银元,后给茶叶”方法交易。每年二月初二“土地福”刚过,茶行老板就到福州向有关商家提取茶银定金,一船船白银从埠外运来,茶银用桶装,每桶一千块银元;春末秋后再给外商运去一船船的茶叶。当时民谚说:“坦洋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据文献记载:清光绪七年(1881年)福安县出口茶叶7万箱4.2万担(每担售价高达16两白银),经福州口岸转销欧、亚各国,为福安历史上出口茶叶最多的年份。据说,当时品饮红茶在英国很流行。英国人饮食以牛奶及肉类为主,肠胃口多油腻,而茶叶中含有维生素C、P、B1、B2可分解油腻,帮助消化,所以对茶普遍嗜好。英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一天内有很多喝茶的场合。早起有晨茶,工作时间上下午各有雷打不动的一刻钟茶休。下午三点不少餐馆和酒店有下午茶。午后饮用“格雷伯爵”特别茶,以中国红茶为基础,加上佛手柑熏制而成。因此,茶叶成了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相互馈赠的一种高级礼品。当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首批“坦洋工夫”运抵英吉利,这种红茶的芳名便不胫而走。史料载:咸丰年间,“会英商购买华茶,以坦洋出产为最”。旅居异国的侨胞也都用红丝线裹缚茶叶盒,礼赠嘉宾。英伦三岛的洋人,除了叹服坦洋工夫茶的清冽外,更生发出对中华茶文化的敬服和心仪。英国诗人柯勒律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因为有茶喝要感谢上帝!没有茶的世界真难以想象让人怎么活!幸亏我自己生在有了茶以后的世界。”相传,英国女王见人在茶道中以扇充当屏风,便给了坦洋茶商一把和扇,留下“一扇屏风”的佳话。
    坦洋工夫茶以珍奇的品质誉满天下,也带来了坦洋村的空前繁荣。当年沿溪两岸新房林立,三座拱桥临溪崛起,短短一公里长的街道上有各类店铺140多家。鱼货店、布店、药行、酱行、饭馆、旅店、酒肆、五金店、光饼铺……当时大城市所拥有的各个商业门类在坦洋这块弹丸之地上都能找得到。“三月坦洋好景世,左右茶行大街中”。每逢茶旺季,街上商人茶工摩肩接踵,市井街坊,买茶的,卖茶的,熙熙攘攘。人山人海,茶山茶海,热闹非凡。有民谣唱道: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正是当年坦洋村市井繁荣的生动写照。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一1936年)的50余年间,坦洋工夫茶每年出口均上万担。福安全县年均出口茶叶500吨,为福安产茶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坦洋工夫”香弥环宇芳名远播的日子里,从国外寄来的信件,无须冠以省、地、县前称,直书“中国坦洋”,便可以准确无误地送至收信人手中。(摘自《坦洋工夫茶话》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