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畲乡风情“入戏”央视热播剧《那山那海》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9日来源:本站原创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阅读量:
来源:本站原创发布时间:2022-10-29 20:04:46




近期,表现闽东畲族人民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电视剧《那山那海》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热播,朴实的人物、贴地的剧情迅速火遍全网,创下近两个月央视综合频道电视剧收视新高。

《那山那海》原名《山哈闹海》,“山哈”是畲族的别称,主要分布在闽、浙、赣、粤、皖、湘等省的部分山区,因为频繁地在山区中迁徙,畲族把自己称为“山哈”,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那山那海》把镜头对准了革命老区的少数民族——畲族,将畲歌、畲族服饰、畲族婚礼、“三月三”乌米饭等畲乡独特的文化和风情融入其中,出色地呈现了畲族的文化特征、民族特色、习俗习惯。


畲歌—畲族文化的“活化石”

《那山那海》首集第一幕,伴随画外音的腔调独特的悠扬山歌,就是畲族文化的“活化石”——畲歌。

畲歌也是该剧的亮点之一。“这边山那边啊山,唱条歌子荡过行,荡在表妹衫祺内,紧紧叫(姑)娘唱条还......”福安市畲族青年钟神滔主唱的畲歌作品《这边山,那边山》也有幸入选该剧为数不多的插曲。

畲歌是畲族人民的口头文学,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常借用汉字记畲语音法手抄歌本。旧社会畲民没有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把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所以畲歌在畲族人民中普及率较高,常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斗睿斗智,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

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畲歌的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比兴感人,韵调和谐,对仗工整,唱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形象生动逼真。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畲歌的旋律取决于畲语本身的音调,十分有特色。其中“畲族双音”是其中最高级、最复杂的表现形式,其由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在畲族民间音乐文化中甚至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实属罕见。


畲族服饰—独具特色的人间“凤凰装”

在剧中,畲族男性、女性都身着传统畲族服饰。畲族文化中,不得不说的就是畲族独有的服饰文化了。

电视剧《那山那海》中畲民穿着传统畲服

历史上畲族男女多为“椎髻跣足”,身着苎麻布和棉布缝制的青黑或蓝色服装。男子传统服装为对襟单衫,衫襟用条状式蓝布或白布缝边,衫有连排七粒白布扣,袖口缝边加白布扣,各季穿棉布衫加黑色背褡,前后缝若干口袋;女装上衣着和尚领大襟衫,穿短裤,打绑腿,束围裙。衣服的领、肩、袖皆用红、白、黄、蓝、绿色丝线编绣呈顺序排列柳条形图案,领口绣有花卉鸟兽之类的图案。

畲族妇女服饰以象征万事如意的“凤凰装”独具特色,即在服饰和围裙上刺绣着各种彩色花纹,镶金丝银线;高高盘起的头髻扎着红头绳;全身佩挂叮叮作响的银器。凤凰为百鸟之王,畲族也视凤凰为吉祥物。认为妇女穿扮“凤凰装”是最美丽的,且畲族凤凰装也是现在少数民族唯一能用凤凰绣在服装上的服饰。

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已经很少有人穿了,其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2008年6月7日,畲族服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12日,畲族服饰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可见国家对畲族服饰文化保护的重视。


畲族婚俗—男跪女不跪

《那山那海》片头中,有一幕畲族婚礼的画面,其中新娘站立,新郎跪拜,这就是畲族独特的婚俗。

电视剧《那山那海》中畲族传统婚俗一幕

传统的畲族婚礼要经过“定亲、讲杠、择日子、备嫁妆、做表姐、做亲家伯、讲祖公、出门酒、出嫁、拜堂、办正酒、食佳仪酒、做女婿、做头客”等程序,畲族人民将这些婚俗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

畲族崇拜凤凰,举行婚礼时正厅横眉都写有“凤凰到此”四字,新娘也要扮“凤凰妆”,身穿凤装,头戴凤冠。畲家的凤冠十分精致,凤冠正中有微型的剪、尺、书,用以辟邪,冠沿缀有称为“圣疏”的数串银帘,系着凤凰、蝴蝶、梅花和鲤鱼等银片,遮掩着新娘神秘的红颜。

畲民将族源神话融入到服饰媒介,新娘身穿的“凤凰装”体现了畲族的起源及其神圣的图腾信仰。畲族新娘出嫁时要梳扎“凤凰”头,身着“凤凰”装以示吉祥如意。佩戴由珠串、银盖、银钗、银花、银片组成的尖角凤冠。

在婚礼拜堂中,新娘到中堂的右边、新郎在左边进行拜堂,先向天井拜三拜,再向祖宗拜三拜,不夫妻对拜。拜的时候男跪女不跪。传说以前高辛帝的三公主下嫁平民,女方是尊贵之身因此女方不跪。如果是坐轿的,下轿后踩红布袋走过(三只红布袋铺在地上让新娘踏过,后只又收到前头去),此“传袋”,寓意为“传代”,繁衍生息。

畲族婚礼流程极为注重礼仪,女嫁男家一般要经过相亲、定亲、送糯米、选亲家、选行郎、送彩礼、拦路、借锅、杀鸡、宣酒、对歌、行嫁等程序。畲民通过婚俗器具表征婚礼仪式中的美好寓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民族文化。


畲银—精雕细琢间的畲民智慧

剧中,畲族女子大都佩戴着寓意美好的耳环、手镯等银饰,它不单是用来妆点人和生活,更寄托勤劳畲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畲家银饰凤冠十分精致

畲族人民历来崇尚银饰、银器,无论是出生、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传统节日、盛事,还是日常生产生活,畲家人与银器、银饰密不可分,银器上的雕饰既是畲族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符号,其间也蕴含着吉祥平安的美好祝福。

从唐朝年间畲族入迁闽东福安以来,畲族银器制作工艺便向世人展开了一幅绵长的艺术画卷。据闽东现有畲族谱谍记载,唐五代时期,就有钟姓畲民从汀州上杭迁入福安韩阳坂五十三都钟莆坑,其后裔又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移迁今坂中畲族乡的大林村。明朝中叶以来,畲民开始大批迁居福安,直至清乾隆后期(18世纪)基本结束。随着大量畲族群众的定居,闽东畲族银器步入了需求两旺的红火年代,其制作工艺也走出了当初仅在民族内承传的困束,流传民间。

“三千来去客,四万打银人”,这是明万历年间《福安县志》的记载。可见当时民间银器制作的繁盛。在畲族银器制作中,以福安叶氏一脉的“珍华堂”银雕最为突出,已传承200多年,对丰富完善畲族银器制作历史起到积极作用。

中穿畲服戴银饰的畲族女子 

畲族银饰的传统制作十分讲究,制作过程有30多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制作主要包括“操、凿、起、解、披”5大技法和“平雕、浮雕、圆雕、镂空雕”4种工艺,蕴含元代雕刻风格,形式上表现为造型奇巧独特、纹饰雕工细腻精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为畲族文化的传承留下了特殊物证,是研究畲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料,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2011年5月,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乌米饭—大自然馈赠的独特美食

《那山那海》第四集出现雷家兄弟的母亲和观风寨村民一起制作享用乌米饭的镜头。

电视剧《那山那海》中制作乌米饭一幕

乌米饭,又叫乌饭,是畲族特色美食。畲民采来野生乌稔树叶,放到石臼里快速捣碎,再将汁水过滤后取糯米浸泡其中,待糯米吸饱汁水变成蓝黑色后捞起炊制,就得到了乌黑发亮香甜软糯的乌饭。

相传,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闽南、粤东人民起义反抗唐王朝,因寡不敌众,被唐军围困山上,钱粮尽绝。雷万兴命令部下采集野果充饥,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惟有一种名叫乌稔树的野生植物尚有果实。起义军靠这种野果充饥,度过严冬,于翌年三月三日冲出重围,杀退敌军,取得胜利。不久,雷万兴又突然想吃这种野果,可是这时已是春天,无果可摘,只好采回乌稔树的嫩叶,和糯米一起蒸煮,结果发现别有风味。后来,畲族同胞每逢三月三都采乌捻树的叶子熬汁煮成乌米饭,纪念英雄雷万兴,成为传统节日,为“乌饭节”。

尽管“乌饭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但它延续了一种历史渊源,也延伸了一种文化内涵。畲家人也已把“乌饭节”当作是一年春耕的开始。

198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举行“三月三”活动。如今,各地畲民为纪念民族英雄雷万兴,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乌米饭,合家共餐,馈赠亲友。举办舞会,集体对歌,欢度节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各地欢度这个古老的节日更加热烈和丰富多彩。

在这天,畲族家家户户都要煮乌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米饭馈赠亲友,村前村后都飘荡着清香。

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实验室研究,乌饭的重要原料乌稔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且药食同源,具有健脾益肾、抗衰老、营养保健、防癌等多种功能。由于乌稔还能防腐,故将乌米饭放在通风或阴凉处,数日不腐。人们将猪油炒热,加入白糖、花生、乌饭,口感更为独特。原为畲族人过“三月三”而蒸的乌饭,如今摆上了饭店的餐桌,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畲家美食。



记者:陈泓

编辑:阮珊妮

审核:林衍 陈菁 王雯秋


作者:福安新闻网责任编辑: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