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学部按姓氏拼音排序)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陈学东 | 59 | 华中科技大学 |
2 | 赫晓东 | 61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3 | 焦宗夏 | 59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4 | 李春明 | 58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〇一研究所 |
5 | 李 东 | 55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 |
6 | 刘永泉 | 59 | 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 |
7 | 宋保维 | 59 | 西北工业大学 |
8 | 谭家华 | 76 | 上海交通大学 |
9 | 王海峰 | 58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
10 | 王海福 | 56 | 北京理工大学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李劲东 | 59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 |
2 | 刘清宇 | 54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研究院 |
3 | 尼玛扎西 | 58 | 西藏大学 |
4 | 童小华 | 51 | 同济大学 |
5 | 王岩飞 | 59 |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6 | 王振常 | 58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7 | 吴世忠 | 60 | 中央保密办(国家保密局) |
8 | 于海斌 | 58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9 | 张学军 | 54 |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
10 | 郑庆华 | 53 | 同济大学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冯志海 | 57 |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
2 | 高雄厚 | 59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 |
3 | 韩恩厚 | 61 | 华南理工大学 |
4 | 黄 辉 | 61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
5 | 刘日平 | 59 | 燕山大学 |
6 | 吕 剑 | 59 |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四研究所 |
7 | 张福成 | 58 | 华北理工大学 |
8 | 赵跃民 | 61 | 中国矿业大学 |
9 | 赵中伟 | 56 | 中南大学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杜时贵 | 60 | 宁波大学 |
2 | 胡石林 | 57 |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3 | 吕俊复 | 55 | 清华大学 |
4 | 潘一山 | 58 | 辽宁大学 |
5 | 唐菊兴 | 58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6 | 吴爱祥 | 59 | 北京科技大学 |
7 | 吴 强 | 55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
8 | 杨勇平 | 55 | 华北电力大学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何 川 | 58 | 西南交通大学 |
2 | 李清泉 | 57 | 深圳大学 |
3 | 李兴钢 | 53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4 | 刘汉龙 | 58 | 重庆大学 |
5 | 邢 锋 | 57 | 广州大学 |
6 | 殷跃平 | 62 |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 |
7 | 曾 滨 | 54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8 | 周创兵 | 60 | 南昌大学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笪良龙 | 55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
2 | 黄 和 | 48 | 南京师范大学 |
3 | 金征宇 | 62 | 江南大学 |
4 | 沈学顺 | 55 |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 |
5 | 孙以泽 | 64 | 东华大学 |
6 | 汪华林 | 54 | 华东理工大学 |
7 | 余 刚 | 57 | 北京师范大学 |
8 | 俞汉青 | 56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杜官本 | 59 | 西南林业大学 |
2 | 金梅林(女) | 68 | 华中农业大学 |
3 | 康相涛 | 60 | 河南农业大学 |
4 | 刘世荣 | 60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5 | 孙其信 | 60 | 中国农业大学 |
6 | 徐明岗 | 61 | 山西农业大学 |
7 | 薛长湖 | 58 | 中国海洋大学 |
8 | 张绍铃 | 61 | 南京农业大学 |
9 | 张献龙 | 59 | 华中农业大学 |
10 | 朱教君 | 57 |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工作单位 |
---|---|---|---|
1 | 陈士林 | 61 | 成都中医药大学 |
2 | 黄晓军 | 58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3 | 吉训明 | 52 | 首都医科大学 |
4 | 江 涛 | 58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5 | 刘 超 | 59 | 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广东分中心) |
6 | 唐佩福 | 58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7 | 吴玉章 | 60 |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8 | 夏宁邵 | 58 | 厦门大学 |
9 | 夏 强 | 56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10 | 张 强 | 64 | 北京大学 |
11 | 朱立国 | 61 |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
张绍铃,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任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家梨改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指导组成员、江苏省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张绍铃:20多年,教学和科研最让我痴迷
ABOUT
张绍铃,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农业农村部果树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是世界梨研究领域的权威科学家、是国内梨研究的领军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虽然有这些荣誉的光环,但在张绍铃的心中,自己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和大学教师。
1
辗转求学的山村少年
1961年,张绍铃出生在福建福安溪柄镇北山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儿时起,张绍铃读书就特别勤奋,无论走到哪里书都随身带,干农活休息的间隙,也要抓紧点滴时间多看几眼。
虽然生活很贫苦,从小学到高中,张绍铃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中途有很多次因为交不起学费,差点辍学,多亏学校和老师们热心资助才得以继续学业。
恢复高考后,张绍铃考上了福建农学院,经历过肉体和精神“双重饥饿”时代的张绍铃,尤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饭,把钱攒下来买书。
他总嫌书太少、太薄,就像饥饿的人一下子扑到面包上,怎么也吃不饱。本科毕业后,张绍铃被分配到福安市农业职业中学当教师,虽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他并不安于现状,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工作之余继续发奋学习,1985年,他顺利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在山西农业大学,张绍铃遇见了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人——他的导师王中英先生。“我导师已经去世23年了,是心脏病发作倒在了讲台上,他一生为教育和科研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在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我人生中的灯塔。”
“我的第一个‘随身听’是他送我的,当时花了他两个多月的工资。”张绍铃对这份礼物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直至研究生毕业到河南省农科院工作,还一直用它学习日语,在河南省日语竞赛中一举获得了第一名。也正因张绍铃的日语根基深厚,1991年,河南省首批派遣去日本留学的2个指标,张绍铃名列首位,成为了一名接受日本政府资助赴日攻读博士学位的国费留学生。
2
白手起家的“梨首席”
1999年,张绍铃从日本留学归国,来到了南京农业大学。当时科研条件十分艰苦,刚开始学校给了3万元科研启动费,实验室兼办公室不足20平米,试验材料、试剂耗材和梨品种都是他自掏腰包从日本买回来的。
刚回国的头四、五年,张绍铃带着学生一起下地干活,管理着10多亩种质资源圃中的梨树,嫁接、修剪、施肥、除草、浇水、打药等,就跟普通果农一样,研究工作步履维艰。
张绍铃并没有艰苦的科研条件所打倒,他怀揣着科教兴农的理想,对我国梨研究的未来满怀希望,义无反顾地向着我国梨产业迈出了第一步:摸清我国梨产业发展的问题在哪里,技术需求是什么?回国后不久,张绍铃花费了2个多月的时间在全国20多个省进行梨产业调研,写了一份170多页的报告,对我国梨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目标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提交到了当时的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和种植业管理司。
就这样,三十多岁的张绍铃凭着一腔热忱、一张归国博士的名片、一份厚重的调研报告,获得了认可,拿到了农业部的948计划、行业专项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有了项目支撑,张绍铃的科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到了2008年,他在国内梨行业已经崭露头角,同年,张绍铃被农业部委任为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从“单枪匹马”到带领全国48个梨科研团队的240多名专家一起干,张绍铃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大到我国梨产业的发展规划、梨体系组织架构布局、任务提炼与细化分工、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与创新,小到全国21个省份的25个科学家岗位和23个试验站干什么、怎么干。
4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无数次在心中描画中国梨产业发展的蓝图,积极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围绕体系工作和产业发展向农业农村部、行业司局提交各类报告、材料近400份。
围绕梨全产业链开展科研创新,团队在梨品种选育及品质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原创性突破。张绍铃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948项目、863项目、公益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重大农技推广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项目经费逾2亿元。主持建成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育成梨新品种6个,改变我国早熟梨品种结构。
Space Day of China
3
希望学生“个个品质优良”
来源: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
南京农业大学校友会、南京农业大学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