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缕茶香,穿越山海,连接世界。自坦洋村启程的坦洋工夫茶,跨越千年,从唐代的港口到近代的海关,从巴拿马的金奖到米兰的舞台,它不仅是一片茶叶,更是一段中国连接世界的文明史诗。
一、坦洋工夫茶的创制与辉煌
坦洋工夫茶的崛起,得益于闽东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深厚的制茶传统。位于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白云山景区南麓的福安坦洋村气候温和、土壤肥沃,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凭借独特的香气与口感,坦洋工夫茶迅速风靡国内外市场。
1851年,坦洋工夫茶在坦洋村试制成功,经广州销往西欧,其高贵品质征服了英伦三岛,成为英国皇室专供茶品。此后,商贾纷至沓来,坦洋工夫茶声名远扬。1881年,坦洋村年产茶量达5万箱(每箱72斤),产值高达100万大洋。1894年,以福安茶商为主体的福安商会成立,标志着坦洋工夫茶行业步入成熟阶段。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中国馆
1915年,坦洋工夫茶迎来高光时刻,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名扬天下。这一荣誉不仅彰显了其卓越品质,也成为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里程碑,成为福安最早的出口世界农产品。此后,“坦洋工夫”跻身国际名茶品牌行列,畅销20多个国家。
二、黄崎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渊源
早在唐代,福建的对外贸易已初具规模。公元898年,闽王王审知主持开凿黄崎港航道,清除礁石以畅通航运。据“德政碑”记载,这一工程颇具神话色彩:王审知“荐祀神祇”时,“震雷暴雨,若有冥助”,顷刻间“移其艰险,别注平流”。黄崎港的开通,不仅便利了福建对外贸易,也为海上茶路的形成奠定基础。
白马河上的帆船
赛岐港(1970)
此后,王审知依托福建襟江带海的区位优势,大力经营甘棠港(黄崎港赐名),增辟对外贸易新航线,推动福建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枢纽。甘棠港迅速繁荣起来,港内“帆樯云集,商旅相继”,港外“潮通番舶,地接榕都”,连接东南沿海,辐射南粤地区,成为东南重要港口和福建外贸主要门户。
这一历史背景,不仅造就了闽地悠久的海洋贸易传统,也为后世福海关的设立与坦洋工夫茶的远销海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地理依托与交通条件。
三、福海关与坦洋工夫茶的兴起
1899年,中国首个专为茶叶设立的海关——福海关在宁德三都澳设立,标志着闽东茶叶正式大批量开展世界贸易。福海关不仅是茶叶贸易的管理机构,更成为中国茶出口的重要枢纽。至1902年,其茶叶贸易总值已达148.8万海关两,占三都澳贸易总额的98%。从这里运出的茶叶,东至日本、朝鲜,西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达西亚、东非与欧洲,这条贸易通道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
福海关关署摄于1908年
福海关的设立紧密关联着闽东茶业的繁荣,作为区域红茶的代表,坦洋工夫茶凭借优异品质和便利的海运条件,畅销国际市场,既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将中国茶文化远播海外。
而在清末外国列强以鸦片掠夺中国白银的背景下,以坦洋茶商施光凌等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则通过出口坦洋工夫红茶换回大量白银,为家乡赢得了财富与繁荣。
四、张天福与坦洋工夫茶的现代化
20世纪初,中国茶产业面临严峻挑战,著名茶叶专家张天福与坦洋工夫茶结下了深厚渊源。1935年,他受福建省教育厅委派,赴福安县创办了福建省立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这也是全省第一所茶业学校,并出任校长。此后,他在福安社口乡创立茶叶改良场,引进日本制茶机械,推动了福安茶产业及坦洋工夫茶机械化大批量生产的进程。
张天福与“918”揉茶机
张天福不仅革新了生产技术,更开创了茶叶教育与科研融合的先河。福安农校与茶叶改良场共同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福建乃至全国茶产业输送了骨干力量。在他的推动下,坦洋工夫茶在20世纪中叶仍保持了国际市场竞争力,成为中国与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建交后的主要外贸农产品。
坦洋工夫发祥地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阮任艺摄
在张天福的引领下,福安农校践行“科教合一”模式,教师同时担任科研人员,茶场既是生产基地,也是学生实践教学的场所。这一体制开创了福建茶业科教结合的范例,深远影响了茶叶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五、坦洋工夫茶的传承与创新
坦洋工夫茶的传承得益于一代代茶科研专家和制茶人的持续努力。从老一辈的专业科研人员和一线制茶师傅,到中生代匠人,再到新生代茶人,其制茶技艺在不断传承中实现创新。福安茶人在丰富的茶树品种中不断试制,经过数十年潜心钻研,成功创制出“创新型”坦洋工夫茶——亦称花果香型坦洋工夫,进一步丰富了工夫红茶的品类与口感。
福安茶艺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展演
斗茶
如今,可制作坦洋工夫的茶树品种不但由原先单一的小种菜茶扩展至数十个品种,而且制作工艺持续精进,通过每年的斗茶赛事、全国各地的参展推介,促进坦洋工夫独特滋味的市场认可,尤其是福安首创的花果香红茶更引领了市场风潮。正如茶友所言:无论偏好何种风味,总有一款坦洋工夫适合你。
传承不止于技艺代代延续,更为重要的是为产业赋能,为品牌赋魂促市场拓展。坦洋工夫已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并在多项国际茶展中斩获金银奖。2015年,它更成为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及唯一指定用茶,重返世界舞台,彰显中国红茶的国际影响力。
六、坦洋工夫茶的未来与海上茶路的复兴
进入21世纪,坦洋工夫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福安提出了复兴“坦洋工夫”的战略决策,以“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带动了红茶市场的全面复兴。坦洋工夫茶不仅成为坦洋村致富的金钥匙,也成为闽东茶产业振兴乡村的代表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为产业赋能,为品牌赋魂促市场拓展。注重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茶科技实力、统筹社口镇沿线茶企的茶产业优势、宣推坦洋工夫发祥地坦洋村的茶文化底蕴,集茶产业研学、温泉康养、文旅乡创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三茶”融合综合体,打造成为茶业康养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点。
中国坦洋 阮任艺
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坦洋工夫茶凭借其作为英国皇室用茶和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历史荣光,确立了“历史名茶”的高端定位。既参与国际顶级展会拓展传统市场,又借助跨境电商构建全球销售网络。持续完善标准化生产与国际认证,将非遗制茶技艺与茶旅体验相结合,推动从商品贸易到文化传播的升级。
坦洋村一隅 阮任艺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这句话不仅体现了对坦洋工夫茶的深厚情感,也为坦洋村乃至福安茶农茶人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提振信心、坚定决心、激发干劲。
坦洋工夫茶不仅是中国茶叶的代表,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这一承载着历史与创新的东方茶香,必将在国际舞台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续写中国茶与世界交流的当代传奇。
文:郑健雄
图片由社口镇提供
编辑:陈菁婧
审核:林衍 阮珊妮 王雯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