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洋:“三十六茶行” 重现百年经典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9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0-04-09 11:25:23


坦洋村

  宁德网消息(记者 王志凌 福安记者站 丁立凡 文/图) 春暖花开,茶叶飘香。4月3日,徜徉在“坦洋工夫”红茶发祥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已开张或正在装修的茶行、茶企直映眼帘,茶商茶农人声鼎沸,古街旧巷茶香弥漫。村干部自豪地说,随着“坦洋工夫”品牌的崛起,现在村里的茶行、茶企已达三四十家,比当年的“三十六茶行”还红火!

  翻开“坦洋工夫”的发展史,坦洋村往昔“三十六茶行”、“茶行一条街”的辉煌犹在昨日:明洪武四年,坦洋村民胡成德开始种植茶树。经胡氏家族几代人的努力,清代(1851年)坦洋人胡福四以“坦洋菜茶”为原料,成功制作工夫红茶,取名“坦洋工夫”,远销西欧市场,备受青睐。大批商贾慕名而来,云集坦洋,开设茶行,坦洋村成为茶叶集散地,辐射至周边寿宁、周宁、柘荣、霞浦及浙江泰顺等两省七县、方圆数百里。从1881年至1936年,为“坦洋工夫”茶最鼎盛时期,不足一公里的坦洋街就开设有元记茶行、宜记茶行、丰泰隆茶行等茶行36家,皆标“坦洋工夫”。 “茶季到,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十里亮天光,戏班连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泊清凤桥。”朗朗传唱的民谣,唱出了坦洋村当年的繁华光景。然而在此后多年间,“坦洋工夫”几经沉浮、辉煌不再,“三十六茶行”也相继关门歇业,坦洋村渐入寂寥。

  福安重振“坦洋工夫”百年品牌的号角,唤醒了坦洋村沉眠多年的“茶叶梦”。短短两三年间,在宁德、福安两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坦洋工夫”品牌迅速复兴崛起,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证明商标等,并成为中华名人特供茶。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提升,坦洋村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馨记”、“清溪秀”、“振泰兴”等茶行如雨后春笋般在坦洋落户开张。

  正在装修中的“吴元记”茶行是当年“三十六茶行”中的一家。1903年,年仅20岁的吴庭元继承父辈的茶叶生意,打出“元记茶行”商号,精制“坦洋工夫”红茶,远销海外,写下了辉煌一页。日益升温的“坦洋工夫”品牌,让吴氏族人燃起了重振老字号的信心。注册“吴元记”商标,建起茶叶粗制厂、精制厂,在坦洋老街开设茶行,吴氏族人忙得不亦乐乎。

  不仅仅是本土茶人,在外创业的坦洋乡贤也加入到了发展“坦洋工夫”的热潮。俞思季,1988年离村在北京做装璜生意。红遍大江南北的“坦洋工夫”品牌,让他看到了家乡茶叶的无限商机。2009年底俞思季投资40多万元,与村民合股在坦洋办起茶叶加工厂,“清溪秀”茶行开张迎客。“去年就做了100多担‘坦洋工夫’,销往厦、漳、泉及湖南、北京等全国各地!”俞思季一脸快意。

  据了解,目前在坦洋村开办的茶行茶企已达三四十家,堪比当年的“三十六茶行”盛况。争相入驻的茶商们坦言,坦洋村是“坦洋工夫”的发祥地,在此兴茶创业,他们看中的正是这块金字招牌。同时,坦洋村还是进出福安白云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必经之道。跻身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列的坦洋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保存着完好的古茶行、古民居,茶叶与旅游的“联姻”,同样孕育着无限商机。

  昔日经典,今朝重现。新旧“三十六茶行”,折射着茶产业的发展变迁。借力“坦洋工夫”品牌春风,穿越百年风尘的坦洋正书写着新的传奇。

[1] [2] 下一页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