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葡萄遭遇“产业阵痛”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9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0-03-19 09:12:43


受冻的葡萄,“受伤”的果农。

  宁德网消息 (记者 王志凌 福安记者站 吴庆堂 文/图) “刚刚施了肥,葡萄长出了新芽,没想到霜冻就下来了。”3月15日,瞅着满园萎蔫的葡萄,福安市溪柄镇立峰村果农马建雄一脸愁怅。几天前的低温霜冻,让他家位于沙壤地里的3亩多葡萄园面目全非。刚刚冒出新芽被冻伤,放眼果园一片枯黄。

  立峰村是福安葡萄专业村,葡萄园面积逾千亩,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种植。突如奇来的寒流,让果农感到彻骨之痛。其中,位于沙壤地里的400多亩葡萄园受冻尤为严重。“恐怕会面临绝收。”村干部说。

  据福安市葡萄协会的初步统计,此次低温霜冻灾害中,全市约有1. 2至1.3万亩葡萄园不同程度受灾,减产几成定局。福安葡萄产业正遭遇着一场发展近三十年来的首次“阵痛”。

  低温霜冻 产业之痛

  福安素有“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种试种巨峰葡萄成功,至今福安已形成4万多亩面积、5万多吨产量、年产值2.8亿元的葡萄产业规模,跻身“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之一。全市2.5万户农民从事葡萄生产,15万人从中受益,葡萄生产牵动着广大果农的增收神经。

  一场袭卷大江南北的寒流,让福安葡萄产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受北方强冷空气影响,3月7日以来,福安普遍出现低温天气,其中3月10、11日连续两天出现低温霜冻天气,夜间气温降至零下1.5至4摄氏度。据福安气象台发布消息显示,这是1986年以来福安历史同期最低温。

  福安市葡萄协会人士告诉记者,葡萄在生长期间的抗寒性很弱,春季膨大的芽眼能忍受的低温为零下1摄氏度。尽管在寒流袭来前已发出了预警,但24年来的最强低温灾害,还是让正值新梢抽发期和芽眼萌动期、耐低温能力最差的葡萄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位于河滩旁、砂质园、低洼处、风口处、山地等处果园受冻严重。轻则叶片、叶梢受冻,重则萌动芽被冻,受灾面积约为1. 2至1.3万亩,受灾果园产量估计将减产三成左右。

  专家开方 灾后自救

  受灾后,福安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产区乡镇技术骨干随即赶赴一线,与广大果农商讨对策,展开了风风火火的灾后自救、恢复生产,力争将葡萄产业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针对葡萄受冻情况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福安市农业局、葡萄协会专家指出,首先不要急于剪梢、剪枝,以免伤流严重和病菌侵染,加速树势衰弱,不利恢复和生产。在修剪时间上,要待气温稳定回升后,对受伤部位和组织进行清理,应从病、活交界处剪去,修剪尽量从轻,修剪口有可能尽量做到涂蜡液、植物愈合剂、保护膏或喷保护药液,防腐烂。修剪后的果园,可喷施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甲基托布津等药剂,保护枝梢,消除和消减病源。在葡萄整个生长期要密切注视和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以免造成对产量的损失。

  在保护萌发芽、梢方面,专家建议应待气温回暖后观察,若主梢或主芽已坏死,而侧芽(副芽)未冻死能萌发的,让副芽萌发,剪去主梢;若顶芽或1至3芽已坏死的,让下部芽萌发且保留,结合树冠改造。若整个芽冻至芽垫层,则死亡,最后脱落。在管理上,不急于剪除受冻部,让其自然萌芽恢复,气温正常回暖后,及时中耕除草,施上质优肥效好的速效肥,量稍许多一些,但不要太过量,促芽萌发。

  靠天吃饭 何时不再

  灾后自救,嘹亮“抗天歌”响彻在葡萄园里。其实,这次低温灾害中,“受伤”的不仅仅是葡萄产业,正值春茶开采期的茶叶及果蔬等不少农作物也在其列,高海拔山区受灾尤为严重。风云多变的自然气候面前,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又一次显示出了它的脆弱。何时不再靠天吃饭?发人深思。

  以福安葡萄产业为例,从最初的引种,“北方水果南方安家”,这原本已是一个克服自然气候影响的奇迹。30多年探索发展,避雨栽培、套袋等一系列栽培技术应势而生,不断提升着葡萄产业的防灾减灾、增产增收能力。但这仅仅是个开始,要防抗更加恶劣的自然气候,福安葡萄产业要走的路还很长。24年来的最强低温,产业“阵痛”敲响了警钟。

  依靠科技创新,这是一条提高农业防抗自然气候变化能力的有效之举。福安市农业局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李以训认为,要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必由之路就是要发展设施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现代化、设施化。但这单靠一家一户的农民来投入,力量过于单薄,政府部门的扶持、企业的介入,共同参与,才能为农业生产建起牢固的保障线。

  当前,农业类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已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鼓励各地对特色农业、农房等保险进行保费补贴;发展农村小额保险;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因此,积极探索农业保险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农业防灾救灾机制,提高农业抗灾自救能力,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有效保护,让广大农民不再“桤人忧天”。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