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早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甘棠港到底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福安新闻网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福安新闻网发布时间:2021-02-28 15:44:17

    福安新闻网消息(郑望)6月22日,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即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省文史馆馆员、福建师大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生导师、昙石山博物馆首任馆长欧潭生发表“也说甘棠港”认为:《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中的“黄崎”,应该就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的“黄岐”。对于“崎”与“岐”字研究 ,推测定论出甘棠港应在琅岐。“宋梁克家《三山志》把甘棠港误定为福安黄崎镇。受其影响,历代志书和文史学者都认为甘棠港在离省会福州300多里的闽东福安。”

  对此观点,福安学者表示质疑。

    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在哪里?

  一千多年前闽王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在哪里?百度搜索“甘棠港”词条:“甘棠港在闽东三沙湾内,今名白马港,属福安县。”
    《山海经》描述:“闽在海中” 。闽东沿海是福建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三沙湾很早就与外界有了海上交通。入唐之后,闽东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福安交溪流域,周朝(公元前1134—771年)即为七闽之地,春秋、秦、汉、隋、唐皆为州府地属。南朝梁天监(520~519年)间,时任光禄大夫的薛贺,从江左(今江苏南京一带) 辗转定居温麻穆水流域之石矶津(今廉村),定居发族。薛贺六世孙薛令之高中“开闽进士”(公元706年)比“开闽王”王审知入闽(公元885年)早179年。黄崎镇就是这时期福安盆地上出现的新兴市镇,唐朝政府曾在此设立榷务,表明黄崎已经有了较繁荣的工商业。唐朝末年,北方战乱不息,中原人民迁徙入闽日夥,加速了黄崎海上航道的发展。当时从福州往北的航船,在抵浙江宁波海域之前都是循海岸而行,后来由于吴、南唐中间梗阻,才先横渡大洋,绕道由山东登州、莱州诸港辗转至中原,或北上高丽,或东航日本。三沙湾扼福州以北航线之要冲,是福建往山东、朝鲜、日本海上交通的必由之地。另一方面,海上航行与季候风的关系至为密切,从福州北行的船多在六、七月启航,这时正是台风季节,船在抵浙江海域之前,需要有一个中途停靠和避风的港口。黄崎港是湾中之港,有很好避风条件,又是闽国最北的港口,是理想的中继港口,故北上的闽船一般都先到黄崎港停泊,然后再继续北航。但黄崎港水道“巨石挡道”,常有“梗舟之患”,商旅裹足难行。《新五代史》中有如下记载:“审知岁遣使泛海,自登(州)、莱(州)朝贡于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之)三四……。海上黄崎,波涛为阻”。王审知以一个政治家的慧眼敏锐地看到了黄崎港具备的价值,下令开浚黄崎海道。可见,甘棠港的开辟,与闽国展拓福州海上交通以适应当时政治附梁和经济上发展对外贸易有直接的关系。
    五代荆南人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福建道从海口黄崎岸横石峰峭常为舟楫之患……乾宁中,(琅琊王)梦金甲神,自称吴安王,许助开凿。及觉,话于宾寮。因命判官刘山甫躬往设祭,具述所梦之事。三奠未终,海内怪灵俱见。山甫乃憩于僧院,凭高观之。风雷暴兴,见一物,非鱼非龙,鳞黄鬣赤。凡三日,风雷止霁,已别开一港,甚便行旅。当时录奏,(唐昭宗)赐号甘棠港”。南宋梁克家撰《三山志》以及明乔远的《闽书》等史料对辟港起缘都有类似的记载,清李拔在《福宁府志》、张景祁在《福安县志》中也有记及。虽然这些记载带有明显的神话色彩,然而黄崎辟港被朝廷所重视,却可引为佐证。
    王审知清除黄崎航道中的巨石,弭覆舟之患。从此,这里的船舶顺畅地北通江浙、东连台湾、南达广东,使闽东腹地与外面的世界紧密地连在一起。“外域诸番,琛赆不绝”,来往于此的船舶穿梭如织。“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弭浪,远近闻而异之。”甘棠港自唐末辟港以来,到北宋中期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长盛不衰。当时这里是“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州县要冲,海洋喉舌”和闽东繁荣的商业中心,被列为福建北部的四大名镇之一。《历代名臣奏议》中明确记载:“本州(福州)管下场务税额重处,福清县有海口镇务,长溪县(古福安属长溪)有黄崎镇务。二镇皆僻在海隅。……人烟繁盛,舟船凑集,故二镇税务不劳而办”。此后,甘棠港作为福建与北方沿海城市航运的中继港,仍起了很大作用。南宋初年,韩世忠从海路入闽讨伐范汝为时,曾屯兵于此,南宋末年,少帝航海入闽,亦先在此集勤王之师,明朝御史聂豹入闽,也因为“风鼓涛声急,依山暂息行”而在此避风。潮涨潮落,到了北宋末年,“黄崎镇尤号迂僻,民物皆非其旧”。走向衰落的甘棠港,终至一蹶不振。甘棠港衰落的原因很多,除了封建官府对民间工商业竭泽而渔,过度榨取之外,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福建海上交通的发展和南北海运起了新的变化的影响。
    大地阒寂,万物内敛。甘棠港历经了千秋世变沧桑,今天已不可能窥见昔日名港故颜了。不过,王审知开辟福州外港—甘棠港,毕竟是福建海上交通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追溯循迹功绩在,深切感受开浚黄崎给闽东沿海带来的历史性变迁。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我们仍然享用甘棠港的好处。难道不是吗?!。

    为何古人要将这段历史写成神话?
    很难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古人是经历怎样的艰辛劳作,才造就了白马港2000多米宽的江面。据史学家们考证,这项浩大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六年时间开凿而成。《闽国史事编年》“王审知篇”中记载:“唐昭宗乾宁五年(公元898年)……是岁,王审知命凿黄崎镇海口甘棠港,以刘山甫董其事。”《三山志》注称:“唐天祐元年(904年),琅琊王审知具太牢于神,将刊之。……昭宗诏奖之,赐号甘棠。神曰灵显侯。”
    甘棠港伴随着“金甲神”传说而诞生,长鲸弭浪千年流变。而今,我们只能走近古碑、解读旧志,追怀“宁做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王审知的不朽功业德政。位于鼓楼区庆城路22号的闽王祠,原为王审知府第旧址,后晋时改为庙,祀王审知。在祠前庭立有一块覆莲状的白花岗岩碑,碑高4.9米,宽1.87米,厚0.29米。碑顶为亭子所遮,碑底下承龟趺,碑面有多道裂痕,碑额篆书《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于唐天祐三年(906年)敕立,距今1100多年。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石碑有一小部分已风化,但碑文仍清晰可见,碑文记载了王审知家世及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政绩,撰文的是唐朝礼部侍郎于竟,书写者为弘文馆的王倜,碑文楷书、行文严谨,被清朝著名学者郭柏苍称为“天下四大唐碑”之一。这块颇具重要文献价值的唐代石碑,其中多处记载王审知开辟“甘棠港”,大力倡导福建与东南亚、阿拉伯等国家进行海外贸易的相关内容,是研究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见证。《恩赐琅琊王德政碑铭并序》记载:“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 “祭罢,一夕震雷暴雨,若有冥助。达旦则移其艰险,别注平流。虽画鹢争驰,而长鲸弥浪。”宋梁克家《三山志》卷六地理类“海道”所载甘棠港的内容,与王审知德政碑文一致。志文载:“官井洋港,上游溪流(长溪)一出政和县界,经麻岭至缪洋三十里,至廉村,会龙泉溪,南流过甘棠港。”《三山志》翔述 “黄崎岭” 在长溪流经的甘棠港边。明《读史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福安县》引“旧志”云:“港在县东南百六十里,一名黄崎港,与六印江相连。”明陆以载《福安县志》卷二“营缮志”载:“黄崎镇,唐曰税课场,为榷务也。”其卷一“舆地志”又载:黄岐镇“置自唐之前,旧为税场,在三江口。东管长溪温麻港,西管宁德铜镜港,中管本镇甘棠港。宋熙宁中,以风涛难泊,商舟徙今所,设官监税。”“后置监镇,从省部指挥。镇为州县要冲,海洋喉舌。”由此可见,黄岐镇的设置十分古老,远在唐之前,故德政碑中有黄崎山名;黄崎镇地处州县要冲,海洋喉舌,故历来为外贸要港;镇的设置与港口有关,至少在宋代,已有税场存在,职在管理沿海诸港的税收(包括盐税);白石巡检司之设,至少在宋代,明弘治末(1505年)也徙置黄崎镇堡。清乾隆《福宁府志》卷四“地理·水”载:“甘棠港,在三十四都,上接濂、苏江,下达白洲洋。旧名黄崎港。”地理位置十分明确。长溪之水“历黄崎镇,过白马门,抵官井洋,入于海。”(清《福宁府志》地理志)黄岐开浚后“安流如砥”,朝廷碑铭及序文渲染王审知“役灵祇力,保千万艘”的功绩,成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治水活动中共同创造共同认可的神与英雄,被奉为神。黄崎(今下白石)镇直达白马门外海口、数十公里沿江之地有白马港、白马岩、白马角、白马村、白马庙、白马门等诸多带 “白马” 的名称,是老百姓为了纪念王审知而命名的。王审知,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卒于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史籍及小说《闽都别记》均有记载,其人长躯紫面,常骑白马作战,其战骑白马是从贵州入闽的的“龙驹宝马”,故民间大众尊奉为保护神 “白马将军大王公”。
    在开凿甘棠港的过程中,劳苦大众用自己的双手治水安澜,为何古人要将这段历史写成神话呢?这与这项工程的主持者刘山甫有莫大的关系。文献记载“刘山甫彭城人,随王氏入闽。审知既署节度使,署山甫为节度判官。”传说,有一次,刘山甫跟随到岭南做官的父亲回家,把船停靠在一个青草茂盛的湖边。他来到一个毗沙门天王庙,看到寺庙的庭院破败,香客很少,便作诗讽刺寺庙里的神仙不灵验:“自是神明无感应,盛衰何得却由人”。结果这天夜里,他梦到一个神仙对他说:“我不是毗沙门天王,而是南岳神,主管这片土地,你为何要如此侮辱我!”刘山甫吓得惊醒,看到突然湖面刮起大风,扬起波涛,船的桅杆和缆绳几乎要被吹断。刘山甫赶紧起床向神灵陪不是,并把所做诗牌捣毁,风浪这才停止。可见,刘山甫是个很有才华,但又十分迷信的人,关于开凿甘棠港的灵怪传说就是源于他的编派。那么,是谁助力王审知开凿甘棠港呢? 是百姓民工。其中,杰出代表有薛念、黄岳。据考证:唐开闽进士薛令之六世孙薛念和 “水利大夫”(曾任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家族的黄岳,在水利方面显示了卓越才能。他们栉风沐雨六载开凿甘棠港,堪称福建水利史上一个奇迹。
    举头三尺有神明
    自闽王开辟甘棠港以来,“昭宗诏奖之,赐号甘棠。神曰灵显侯。”确立了“显灵侯” 在神坛的地位。驯水的薛念、黄岳,生前受人爱戴死后仍几百代地荣耀故里。至今福安廉溪沿岸仍然流传有显应王过闾山学法开甘棠港的传说,并立庙设神龛祭祀“水神”薛念。《宁德县志》称:“侯于五代时以能至风雨雷电,裂黄崎大石,通港利,济舟楫,封永灵公……绍定丁亥加号显应。”一千多年来宁德沿海建庙供奉香火长盛不衰。于是,闽东在一长串名垂竹帛的文人、武人、哲人、圣人之后,又建构了人神一体的治水之神。把那些为民御灾捍患的名将贤臣罩上了受职于天而功德被于生民的明神之光环。 “不是神力,而是人力,只不过在流传中被神化了,也因为神化他们的事迹才流传到现在。”一位民俗工作者如是说。
    “水是举头三尺的神明”。民乐其生,闾开蕃息。对于饱受兵燹、战乱、水患、天灾之苦的黎庶来说,“灵显侯”逐渐演变成神格高贵、神职多样、神性丰满的神灵。不光是那些常年出没风波的船老大相信只要在桅杆上挂上他治潮时穿的草鞋,就能得到明神庥佑,确保平安。就是遭际其他疑难之事,也总是虔敬地打开心灵的门扉,请灵显侯进来为他们指点迷津。“晓阳神戏透天光”,由来已久。据当地谢氏祖谱记载,祖宗谢七公,唐末人,官拜提刑。当年奸臣当道,天下大乱。谢公心存正气,题诗痛骂奸臣祸国殃民,不料被奸臣拿去上奏皇帝。皇帝没查没问,就下旨要将谢七公满门抄斩。谢公闻讯,全家出逃前往福建。船行海上,一日狂风大作、海浪滔天,船身摇曳、倾覆在即。情急之中,谢公跪地礼拜,对天许愿,祈求神明显灵,助他们平安到达福建,日后每年六月,“演戏六本,以谢神恩”。许完愿,云端神灵现身,海上顿时风平浪静,谢公平安到达福建、安居晓阳后,每年农历六月间,谢氏族人都会请来戏班演上六天六夜,答谢神灵庇佑之恩;闽东钟姓畲族大都认定自己是“大林钟”的传人。大林祠堂正殿大梁上悬挂着一面巨大的匾额,上书“颍川世泽”四个大字。该祠陈列在正殿祖龛上面的四百多面 “龙牌”(祖牌),从唐代大林村的肇基始祖一直到清朝光绪十一年的第十一世祖先,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站在这偌大的龙牌方阵面前,仿佛看到了“大林钟”先祖们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身影,你不能不感受到畲家神龛的静穆和庄严;山转水流,步入钟灵毓秀的竹洲山。这个纯畲族村子,畲民结合农事活动,每年本来就有类似下神福、春福、夏福、保苗福、秋福、冬福的传统习惯,另外还有特俗“补天穿”。畲族传说,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西北角差一块石头以致年年春雨连绵,影响春耕。因此,在正月二十日女娲生日这天做糍粑帮助她“补天” ,寄托了山哈期盼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古时福安茶乡建廊桥,都在桥亭中设神龛祀观音、临水夫人、门神茶神和财神爷赵公明。唯一坦洋桥屋里奉祀的是真武大帝,桥名亦叫 “真武桥”。这座古廊桥建造于乾隆二年(1737年)十一月,不久即水毁。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建,上覆以亭,又被火烧。坦洋廊桥建造以来屡遭劫难,于是清光绪二年(1876年)再建时,请来真武大帝坐镇。真武大帝是掌管北方和水火的神明,手中握有龟蛇二将,被茶乡百姓尊奉为保护神。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初三、五月初五,茶农们早早地摆上供品,点上蜡烛,烧起一炷炷香,在袅袅的烟火之下,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这样的祭拜习俗,在民间不知流传了多少年了……
    福安文明从河流发端的同时,也让“治水害,兴水利”成为“举头三尺的神明。”奇特而神圣的水,它是那么的清澈、温和,亦是那么的迅猛异常,一如我们对“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理解。虔修“灵显侯”神庙,却是祀祭安澜之神。康德说:“设定上帝的存在是道德上的必需。”人们只有承认水比人更需要尊严,才能 “举头三尺水神明” 。我们一定得相信,给了我们生命的水,它本身就是“举头三尺的神明”,污染它、破坏它、浪费它、糟蹋它,归根到底是轻贱我们自己,糟蹋我们自己。“真不能小看一滴水,水的安全神圣如天”。这话提醒每一个人,一滴水折射大乾坤,三尺处时刻有神灵在看着你,切不可慢神亵天!
   
伟哉!黄崎甘棠港。《三山志》 “福安说” 以及《恩赐瑯琊郡王德政碑》碑文所说的唐五代“山号黄崎”,为福建与中原地区交流以及发展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历史总是以穿越时空的力量昭示着未来。闽王开辟甘棠港是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起点,这条海上交通动脉沿线港口各有辉煌的时期,正是先有甘棠港的没落,才有了刺桐港的兴盛。今天,一个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丝路,连接亚欧贸易的桥梁、融汇东西方文明的纽带,通向共同繁荣。

福安新闻网www.fa-today.com 
作者:郑望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