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5年的创业路,陈清尝遍辛酸苦辣,30岁不到的年级,头上爬了许多白发;同时,也收获不少成功的喜悦,成为创业青年的榜样。如今,在面临产业升级的今天,他遇到融资、人才短缺、场地制约等创业青年共同的困难,但他相信在自己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自己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喜:返乡创业轰动一时
从2006年起,陈清放下城里的工作,返回家乡建起闽东第一座大型肉鸽养殖场,并开发了生态立体养殖技术、建立农民合作社、组建农村青年创业辅助中心等,带领村民及创业青年发家致富……
当年,陈清从福州返乡创办闽东最大的养鸽场。2008年,陈清在上白石镇占西坑村成立“福安市占西坑农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组建了农村青年创业辅助中心等。该合作社以建立养殖基地作为实体,已累计投入350万元,主要用于生态肉鸭、生物兔、肉羊和生物饲料加工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养殖的投入。吸引30户农民加入,从业农民300多人,2009年入社农户每户增加收入3500元以上。
2009年,福安市出现了农民“创业难、就业难、致富更难”的“三难”现象。为帮助返乡民工走出一条“致富路”,陈清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请教专家,制定了“以帮助创业,带动就业”的合作社发展新模式。
去年,他的鸽粪发酵养殖技术获得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专题推广,并引千人前来“取经”,去年10月份,陈清成立福安农村青年创业辅助中心,先后帮助76名创业青年成功创业,带动了500多人就业、创业。
今年他的故事被编入由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全国办公室主编的《中国青年创业案例精选》成为清华大学管理工程的教材。
目前,陈清创建的合作社在各乡镇组建了生态养殖基地,建立了规范化的饲料加工厂,有了自己的产品专卖店,培养了自己的产品经纪人及生产技术员,实现了产、供、销体系,社员分布在上白石、社口、范坑、穆阳、溪柄、溪潭等乡镇。实施帮扶计划以来,陈清已帮社员建立21个养殖基地,带动养殖户80户,从业人口500多人,有效促进了福安农村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