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令之:清廉一生传千古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8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21-02-28 09:46:23
  宁德网消息 (记者 陈薇) 提及福安的历史名人,薛令之是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明《八闽通志》记载:薛令之(683-756年),字君珍,号明月先生。长溪廉村(今属福安市溪潭镇)人。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中进士。史书称:全闽登第自令之始。薛令之在长安约30年的时间里未拿走一金一银,以清正廉洁著世,晚年两袖清风告老回乡。

  开元中,唐玄宗授薛令之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时李林甫为相,擅权误国,民怨沸腾。李林甫与李亨不睦,薛令之备受排挤。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轶草》。薛令之借传说中的屈轶草(一种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诗中痛斥以李林甫为首的群奸。一日,薛令之看到宫苑中高达丈余、叶色紫绿的苜蓿,联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东宫,致使宫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东宫墙上题下《自悼》一诗。诗云:“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只可谋朝夕,何由度岁寒?”不久,玄宗“幸东宫,以为讽上。”遂援笔题其旁:‘啄木嘴距长,凤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谢病东归”。由于担心宦途风波险恶,回乡前他致书任江西安福县令的独子薛国进,命他弃官返里。薛国进遵父命,于天宝末年随父还乡。

  薛令之回乡后隐居于灵谷草堂,过着穷研经书、抱瓮灌园的生活。父子二人同时弃官,回乡后生活窘迫。唐玄宗闻其清贫,下诏用长溪的岁赋资助他。在此期间,薛令之深居简出,偶有出游或访亲会友常留下诗篇。德元年,唐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长安后,思及与薛令之的师生情谊“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数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贫。于是肃宗“敕命其乡曰‘廉村’,溪曰‘廉溪’”。

  作为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在走过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选拔人才制度中,让八闽大地首次突破零功名的落后局面。他的勤奋好学也成为后世学子的学习典范。而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薛令之,他的清风亮节不仅在当时得到帝王的肯定,还名扬四海、千古流芳。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