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福安报道(吴庆堂)北有吐鲁番,南有闽福安。每当盛夏时节,葡萄枝蔓爬满了藤架,4万余亩郁郁葱葱的葡萄园,将福安市的乡村田野装扮得生机盎然。你瞧,株株葡萄吐绿展藤,绿接晴空,一串串珍珠玛瑙似的果实,躲藏在丛丛绿叶中簇拥嬉戏,把果农逗得喜上眉梢……福安葡萄产业在改革开放和煦春风的吹拂下,冲破“南方不宜种植”的传统樊蓠,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20多年的发展,这里已成为福建省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葡萄生产基地,也是祖国东南沿海面积最集中、规模最连片、生产最规范的示范基地之一,跻身“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享有“南国葡萄之乡”的美誉。
抒写传奇:北方葡萄南方安家
以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南方高温高湿天气,病害严重,营养生长、生殖生长不易平衡,无法适应北方葡萄栽培。然而,就有人不信这个“邪”。他,就是现年68岁的赛岐镇象环村村民陈玉章。
上世纪80年代初,陈玉章购置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运输,开始了天南地北的闯荡生涯。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他感触最深的是山东烟台的葡萄,不仅果实甜美可口,而且一亩可收2000多公斤,每公斤能卖4元多,而当时种粮食50公斤也才值20元钱。他经常从那里捎带些葡萄鲜果回来给亲朋好友品尝,但由于路途遥远,经过一个星期的旅途颠簸,葡萄往往面目全非。“要是福安也能种上葡萄那就好了。”陈玉章在遗憾之余,下定决心回村种葡萄!
1984年,怀着脱贫致富的梦想,陈玉章与同村的陈水现等人专程前往山东、辽宁等地考察后,从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引进巨峰、红富士、北醇、白香蕉、玫瑰香等34个葡萄品种,并大胆承包了15亩耕地进行试种。此举,引来了一片非议——
“这东西一串能长很多果,会争人气的,村里会人丁不兴旺的!”
“一斤两块多,谁吃?”
“福安地处南方,葡萄在我们这里‘水土不服’,根本种不来!”
……
在众多的指责和质疑中,陈玉章等人毅然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踏上了葡萄引种的探索之路。头一年,因为病虫害严重,10多亩葡萄仅收获1000公斤左右的鲜果,而且大小不一,没有“卖相”。第二年,产量总算翻了一番,收了2000多公斤。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每亩葡萄产量高达1000公斤左右,产值4000多元,简直让全村人瞠目结舌。
此后,在有关专家和农技部门的帮助下,象环的果农经过5年多时间的反复试种、观察、总结、对比,所引种的巨峰葡萄以果品好、高产、稳产、抗病力强、比较容易管理等优点,从试种品种中脱颖而出。
“巨峰葡萄是北方来南方落户的品种。我们南方气候温湿,一到霉雨时节,病虫害多发,而且喷洒农药有讲究,喷少了药效不够,喷多了有农残。”回想起当年引种葡萄的经历,果农陈玉章一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与艰辛。所幸的是,在科技工作者和果农的不断探索下,终于有效克服了高温多雨等不利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好地掌握了巨峰葡萄配套栽培技术,辛勤的汗水换来了成功的喜悦,创造了“北方葡萄南方安家”的奇迹。从此,巨峰葡萄挑起了福安葡萄产业的“大梁”,在农民增收的舞台上“闪亮登场”。
星火燎原:葡萄产业异军突起
改革开放之初,赛岐镇象环村的数千亩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少量的蔬菜,村民的生活水平只能勉强维持温饱。葡萄的成功引种,在该村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纷纷加入到葡萄种植的行列中。上世纪80年代末期,象环田野上的葡萄架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甚至房前屋后也见缝插针揳下了葡萄架桩。不少村民还跑到外乡、外县的村庄承包耕地种葡萄。如今,葡萄圆了象环人的小康梦,家家户户盖起了崭新的楼房,过上了殷实的日子。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福安市政府因势利导,采取边示范、边推广的办法,以赛岐镇象环村为中心,群众就近购苗、就近观摩取经,学习栽培技术。市里以财政补贴、贷款贴息、技术扶持等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葡萄生产。同时,还专门建立了葡萄种植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大胆吸纳民间资金投入示范基地建设,全市葡萄以每年新植超过500亩的速度,迅速扩大栽培面积。1995年,市财政以每年补贴60万元、连续三年的鼓励政策,引导群众发展葡萄生产,每年新植面积3000至4500 亩,掀起了全市科学推广巨峰葡萄的热潮,并逐步由沿海平原向高海拔的山区推广,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为加强葡萄产业的服务体系建设,为来之不易的葡萄产业保驾护航,1998年,福安市葡萄协会应运而生,随后相继成立了8个乡镇分会、13个村级协会,会员达1103人,形成强大的服务网络。
葡萄鲜果的采收期短,必须畅通产品销售渠道。市葡萄协会组织会员在厦门、漳州、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海口等地设立直销点,并积极开拓西南地区等市场。为了解决福安葡萄品牌和包装问题,福安市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注册了“福安巨峰”产地证明商标,葡萄经销户以统一的质量标准、统一的包装标志和统一的品牌去开拓市场。近些年,福安每年销往市外的巨峰葡萄在3万吨以上,2007年起,福安的葡萄鲜果还以精美小包装直接进入沃尔玛超市。2007年5月,福安市成功承办了第十二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邀请大江南北从事葡萄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220多位专家、学者,到福安实地考察交流,并召开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恳谈会,大大提升了葡萄产业的对外知名度。
科技引擎:果农搭乘增收快车
福安现有的4万多亩葡萄园是在克服了品种单一、鲜果保鲜难、病虫害严重等诸多难题之后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葡萄生产的规范化、产品的无公害和优质化,福安市政府曾组织实施了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福安葡萄产业化关键配套技术研究”,采取成熟技术的集成配套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攻关,取得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2003年,针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点,市里又推出“巨峰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起草完成了福建省地方标准《巨峰葡萄综合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
百里葡萄海,万民致富园。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让葡萄种植户搭上了增收的“快车”。“刚开始种的时候不懂,把穗全部留下来,留得越多,葡萄越不易成熟,树都糟蹋掉了。”溪柄镇溪柄村果农林成春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好了,有了农业专家的悉心指导下,全村的农民都基本掌握了标准化技术。”事实证明,采取标准化栽培的葡萄园,每亩增收1200至1500元。
在推广葡萄种植与生产的过程中,福安市先后引种、示范“夏黑”等欧美、欧亚葡萄新品种,解决品种单一问题,保持葡萄品种的优质领先地位。同时还引入两家葡萄酒及两家果汁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为解决鲜果保鲜技术滞后问题,市葡萄协会引导各村会员相继建起了保鲜冷库30多座,年保鲜处理葡萄能力达2万多吨,并通过技术措施,使葡萄的保鲜时间延长至20天。与此同时,当地有关部门在葡萄产区推广使用防风、防病、防虫害且技术含量高、成本低廉的葡萄专用套袋,为进入挂果期的葡萄“保驾护航”。在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福安不断探索总结,闯出了葡萄园立体间套种模式,每年秋冬葡萄采摘上市后在棚架下套种1至2茬蔬菜,平均每亩增收3000多元。
近几年来,实施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更是让果农增收“如虎添翼”,这项技术不仅用药成本降低80%,而且有利于无公害高档果品的生产,每亩增加产值3000-8000元。有关方面还引进了石灰氮(氰胺)喷、涂葡萄枝芽破眠技术,平均单果可增重1至2克,成熟期提前7至10天,可以避开每年7月末开始的台风危害。有关部门还指导果农对葡萄实行剪枝培土壮根,将每亩葡萄的挂果穗数控制在3000至4000穗之间,保证种植的葡萄果大肉甜,品质好,产量增加。此外,技术人员还指导果农在葡萄园地里安装埋设了滴管浇灌技术,促使葡萄提前休眠发芽拔节生长,形成早熟,实现巨峰葡萄打破常规时节投放市场。
防治病虫害是葡萄生产的关键环节。2006年初,市葡萄协会、市农业局、市科协等部门联合,在全省率先组建了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协作网,聘请国内著名葡萄专家和本地科技人员组成专家组,负责制定“葡萄病虫害综合防治历”,选定优质无公害农药,由市葡萄协会直接向农药企业进货,通过各乡镇分会、村级葡萄协会分发给果农使用。
每年的葡萄采收时节,有关方面还在葡萄主产区组织开展优质果评选活动。200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优质葡萄擂台赛上,福安市选送的欧亚葡萄品种“高千穗”获得金奖,并获2008“奥运水果”推荐果品。同年,福安巨峰葡萄基地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基地”称号,福安市葡萄协会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并被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评为“全国优秀农村专业技术协会”。2008年6月,经中国果品流通协会和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专家组评审,福安市赛岐镇葡萄生产基地被评为“全国优质葡萄生产基地”。
据有关方面统计,2008年,福安市葡萄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5.6万吨,产值2.8亿元,2.5万户农民从事葡萄生产,15万人从中受益。二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二十多载的精心呵护,福安葡萄产业结出了累累硕果,引领着广大果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