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思惠:用创业点燃火红的青春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12日来源:宁德网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阅读量:
来源:宁德网发布时间:2012-09-12 10:45:45


谢思惠跟青年大学生交谈。

    宁德网消息 (闽东日报记者 徐磊 文/图) 7月28日,当记者联系上谢思惠时,他正在北京参加“全国就业创业先进工人”颁奖活动,这个荣誉是对他回乡创业为当地农业发展所取得成绩的肯定。4年来,谢思惠矢志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而自主创业,点燃着自己火红的青春。

  回乡务农

  一位大学生的人生方向

  谢思惠,福安市晓阳镇谷口村人,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农家孩子,谢思惠对于贫困有着太多的体会,选择山东农大,有一个他不敢告诉父母的理由,就是学好农业技术,改变家乡贫困状况,带领家乡农民致富。

  这个信念是小谢刻苦学习的最大动力。在周围的同学还在熟悉新环境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从校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关于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等方面的书籍;在同学们抱怨农业专业就业难的时候,他已跟随著名的果树专家孙仲序教授在园艺学院果树生物学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从事科研活动。在校期间,他参与国家863重大科研课题、省级科研课题,主持市级科研课题,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连续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开创了在校本科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的先河。

  2008年从山东农业大学毕业,谢思惠放弃了免试研究生的名额,决定回乡务农。这一选择,是辛苦把他培养大的父母无法接受的。毕业后有个体面工作,这一直是家里对他的期许,纯朴的父母并不指望他能给家里带来多大的变化,只是希望他自身有个稳定的发展前景。但事与愿违,老父亲气得几天都不和他说话。

  返乡创业带动农民致富的信念早已在谢思惠的心里生根发芽,他决心要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改变父老乡亲的命运。

  建立基地

  一场生姜“高产革命”油然而生

  谢思惠回乡当农民的消息在小山村炸开了锅,人们在背后议论:“本以为这孩子大有作为,没想到上了大学还是回来当农民,白读书了。”但他没有被这些议论声所影响,把心思全放在怎样改变家乡面貌上。

  此时他手上有“姜光合特性及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和“超高产生姜生长发育调控技术与应用开发”两项技术。这是山东农业大学徐坤教授等多位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并且属国内领先的技术。谢思惠满腔热情地上田间地头给当地姜农宣传推广,可是效果并不好,农民的积极性也不高。对于他推广的技术还是当地一位老农民的一席话点醒了谢思惠,“技术真不错,但是我不会去尝试的,万一不行的话我上哪里吃饭去?”这次经历让谢思惠明白,“让农民知道一项技术好不是靠嘴巴说的,而是要做给农民看的”。

  于是,谢思惠便利用参加创业大赛获得的6万元奖金承包了30亩地,引进母校新品种和新技术种植生姜,并建立了“规模化生姜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当年,他种的生姜获得了大丰收,平均亩产增产30%、增收1500多元。

  看到谢思惠种植的生姜大丰收,农民们也纷纷学着挖深沟、铺塑料膜开始大量种植生姜。谢思惠说:“研究出新成果、新技术,我们自夸有多好,农民朋友不会信。只有实地搞出来了,大家真正看到效益,他们就会跟着做。”

  仅生姜这一项,每年福安姜农可增收80万元。有人评价说,这是一场生姜高产的革命、一场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革命!

[1] [2] 下一页

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宋诗莹